在涼山州西昌市禮州古鎮,93歲的老人胡崇紳做了一個“罕見”的決定——將面積約700平方米清代祖傳老宅,無償捐獻給當地政府,“反正空著也沒有使用,就捐給政府修繕保護吧,只為留住這段歷史。”(3月22日《成都商報》)
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正定古城保護工作曾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近年來正定古城保護工作。要繼續做好這項工作,秉持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即切實保護好其歷史文化價值。”而對于一些古代建筑和私家古宅,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反映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更應好好地保護起來,不能讓歷史文物隨著環境變遷被人為地損壞。此次,四川93歲的老人胡崇紳決定將自家占地700平米的清代祖傳古宅無償捐獻給政府,讓政府及時進行修繕,這是對歷史文物的有效保護。我們姑且不說胡崇紳老人無償捐贈的舉動是如何的感動人,但我們必須為他這種不讓歷史文物遭受人為毀滅的精神而點贊。
現代社會,古村古宅面臨巨大的威脅和挑戰。一些地區為了開發建設,不惜代價地對古宅進行破壞,有的是用較低的價格賠償讓居住在古宅里的居民搬遷,導致諸多的古建筑在開發建設中遭受人為的破壞,這是對歷史文物的傳承和保護的一種傷害。隨著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將古建筑改造成民宿是當前鄉村旅游的熱點,但古宅與現代民宿功能空間規劃不一,改造過程中勢必會破壞原有建筑內部空間,再加上一些古宅因建造年份較久長年沒有修繕而面臨毀壞的風險。對此,作為地方政府,應當主動承擔起古宅保護的責任,即使是轉讓給開發商進行商業利用開發,首先就要尊重古建筑的歷史價值和建筑成就,結合地域文化,帶著強烈的文物保護意識對古宅進行修繕和改造,有效地保留住古宅的原貌。這既是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保護好當地歷史發展的見證。
對于一些有著歷史意義的古宅,政府應當要做的就是保護,不能讓古宅在經濟開發建設被人為的破壞。歷史的文物是屬于國家的,政府就有義務有責任對其進行有益的修繕和保護,才能讓歷史文物能夠世世代代繼續得以傳承。如果政府怕修繕古宅占用財政資金,對古建筑放任不管,那是對歷史文物保護的不作為。胡崇紳老人決定將自家古宅無償捐獻給地方政府,一方面是個人的能力已經沒有辦法進行修繕,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座古宅在自然環境的變遷中遭受毀壞;另一方面,胡崇紳老人捐獻古宅的目的,是想讓這座古宅經過修繕后重新有活力,也讓他們家族的這段歷史成為當地歷史文化傳承的一項內容。但無論是出于什么樣的目的,政府要做的就是及時對這座古宅進行評估,科學合理地進行修繕和規劃使用,讓古宅的精神繼續得以傳承。
胡崇紳無償捐獻自家古宅,是對古宅建筑保護的一種有益方式。但對于當地其他沒有捐獻出來的古宅,政府亦應納入統籌修繕的范圍,并給群眾講清楚古宅建筑保護的重要意義,讓大家看到政府保護古宅建筑的決心,就一定能動員全民參與來保護古宅文化,從而打贏古宅保護的這場硬仗。(林志干)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