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祭奠先人、逝者的重要節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祭祖掃墓等形式,千百年來已成了國人孝敬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們既堅守這一文化傳統形式,更要傳承其精神內涵,因此,在今天的清明節時,我們不能僅止于燒香磕頭、放炮燃紙的一成不變上。在時移世易中,社會文明的形式與內涵也在與時俱進、不斷變化,如何讓當今的清明節過得“既清且明”,應成為我們的追求所向。
傳統文化的發展路徑中,先人對其儀式感的注重與追求極為強烈。這是因為,在物質、精神豐富程度都極其有限的古代,人們對文化的推崇,更注重通過拜物圖騰的形式感以加強。久而久之,這種圖騰,就成了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成了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基因。像春節的拜年禮、清明的祭奠禮、端午的吃粽子、中秋節的月餅等,其物化與行為的形式感,讓文化內涵與思想有了明確和實在的依托,也有了以之借喻的表征根基。所以,當我們對傳統節日文化予以傳承時,其中的儀式感,仍值得我們為之珍重與承繼。
當然,文化與歷史同行中,其也一樣在發展與進步的路上。特別是隨著當代文明理念的演進,在傳統文化的發展中,在繼與承的發展中,才能更好深化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核,做到與時代發展同步相向。因此,傳統文化習俗中的某些形式或理念,當其與今天的文明思維與理念不相符時,我們也應明確予以棄絕。如不利于環境保護、造成物質浪費、與文明理念不符的陋習等。比如,像春節時過度燃放煙花炮竹;清明節時過度燃燒火紙;節日閑暇時的賭博等行為,就顯然與當下文明觀念相悖,我們應當遠離之,讓其走入故紙堆中才對。
清明節時過度地燃燒火紙、鞭炮的行為;過度地堆放墳頭而占用耕地行為;還有一些迷信色彩過濃的祭奠行為等,這些顯然并沒有與當代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在當代文明社會,我們的清明節紀念,就應做到“既清且明”——讓其與生態環保、理念清新、文明進步同行;讓清明節等節日文化的傳統儀式感,既傳之于我手,又能成為當代文明思想、先進文化理念的承載者,讓“既清且明”的節日文化,成為新傳統、新思想、新風尚。(隨遇兒)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