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一個慎終追遠、撫今思昔的日子,祭掃是我們在這個日子慣常會做的事情。祭掃是為了表達對先人勤勞、風范和恩德的追念,也是為了讓好家風代代傳承。
清明祭祀祖先、寄托哀思,追思親人,這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保留下來的習俗。2000多年來,這種習俗代代傳承下來,成為家風的一種重要表現。從最初的放炮仗、燒冥錢,到今天的鮮花寄思、天堂家書、網絡祭奠等,我們感受到時代發展給祭掃習俗帶來的文明變化。但無論祭掃方式如何變化,清明祭掃一直作為一種傳統習俗被傳承下來。就是因為清明祭掃就像一股充滿正能量的家風,讓人們感恩先人、珍惜親情、追求幸福。
清明祭掃傳承的是感恩之心。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清明節被賦予了懷念先人、感恩先人,不忘先人的恩澤的重要內容。小時候,每到清明節,母親會帶上我去掃墓,淚水中展現出母親對姥姥、姥爺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近幾年,我會帶著兒子回老家為離世的母親掃墓。通過清明祭掃這種方式,使“感恩”之心從母親、我到兒子之間得以傳承。讓孩子給祖輩掃墓,是教育孩子不要忘本,去感念祖先,感恩父母,從小懂得珍惜。清明祭掃,是感恩教育的一種很好形式。另外,清明期間,帶領孩子到烈士陵園,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祭奠烈士英靈,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也能讓孩子樹立感恩英烈、珍惜生活、努力學習、為國爭光的決心。
清明祭掃傳承的是節儉之德。節儉是五千年文明古國的優良傳統,更是一種值得提倡的良好家風。然而近年來,清明節祭奠先人的用品種類竟然也“與時俱進”起來,從高檔的紙別墅、新款的紙汽車、手機、電腦,到高檔服裝、名煙名酒、金銀手飾等,應有盡有,而且價格不菲,鋪張浪費之風非常讓人痛心。家風是一種無形的、潛在的文化,它能通過父母的言行影響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清明時節緬懷先人,祭祀用品貴賤不是最主要的,關鍵是保留傳統和真心實意。所以我們要對在世老人要孝愛有加,當他們逝去清明祭掃時,不鋪張浪費,而以獻一束花、植一棵樹、清掃墓碑等方式寄托哀思,這樣才能讓“節儉”這種良好家風不斷傳承下去。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