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清明時節將近,春風帶著希望和斗志拂面而來,在百花爭妍的時節,春的蒞臨讓過往和未來在大地復蘇的時節萌動。清明在我國既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節日,此時,氣候回暖,草木萌發;此時,緬懷先烈,感恩先人。在這個春意盎然的季節,人們既感受著季節的變換,更不忘先人的召喚。那些鐫刻著先人名字的石碑,是對我們無聲的提醒,不要忘記歷史的腳步,尤其是那些先烈,因為他們是我們的民族之魂。
每一個節日都是一場歷史和現實的對話,而感受這場對話的則是我們對于歷史的敬畏之心和對于先輩的感恩之情。如果說端午是對一個人的紀念,那么清明則是對所有先人的紀念,當然這些紀念沒有分別,它恰恰是在不斷地提醒我們,作為先輩的傳承人,我們應該怎樣續寫歷史,我們應該怎樣開拓未來。新中國的成立是幾代人不屈不撓奮斗的結果,而中國夢的踐行更是任重而道遠。緬懷先人,讓民族的記憶不斷片,秉承遺志,讓每一個筑夢的人有一種責任,有一份擔當。
時代在發展,如今紀念先人的活動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古詩里所描述的“紙灰”、“飄白紙”的場景如今已不多見,人們用一種更加環保和節儉的儀式表達著對先人的感懷和紀念。一束花、一鞠躬,如今人們不再將注意力放在對于紀念物的過渡消費上,而是將注意力放在更加環保和文明的緬懷方式上。對于先人的紀念依然延續,只是一些方式的改變可以讓人們在寂靜和清凈的環境中用心去感知先人。而網絡祭掃更是讓在路上的人不再因為錯過時機而扼腕嘆息,網絡祭掃很好的利用了網絡提供的便利,讓那些無法歸家的人有了寄托。雖然不能親臨,但是心卻相通,如今,微博、微信的廣泛應用,為人們提供了更多寄托情懷的窗口。雖然我們變換了地點,但是卻沒有留下遺憾,并且通過網絡可以將自己每一次的紀念行程點滴記錄,在時間上記錄自己的腳步,續寫自己的懷念。
開放的形式和多元的表達,讓傳統的節日在新的環境下有了更多進入人們生活的途徑。從除夕到元宵再到清明節,傳統節日正在隨著時代的腳步而“步步近心”,通過電視、網絡更加貼近民心,同時我們也在或是活躍、或是互動、或是安靜、或是新奇的環境下感知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化。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