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網絡世界“道德指數”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社交網絡、新媒體平臺方興未艾。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網絡用戶高達數億,而且具有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互聯網使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發生嬗變,正從傳統的以群體為中心轉向以網絡為中心。互聯網在為人們提供便捷溝通渠道的同時,也誘發了一系列新的社會倫理問題。當下亟需在網絡世界樹立道德標桿,在其發展中引入倫理考量和調適,確保網絡空間風清氣正、和諧有序。
蓬勃發展的網絡世界,虛擬與現實交織,私密與公共重疊,導致其在社會倫理層面表現出諸多問題。例如,近年來發展迅猛的“網絡直逼”產業,只要一臺電腦甚至是一部手機,就能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在網絡上直播。于是,一些居心叵測的“網絡主播”便利用網絡平臺的便利性,干起了傷風敗俗的不法勾當。網絡世界的低俗事件,提醒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對網絡新媒體的倫理調適。一方面,應從網絡世界的特征出發,針對存在的問題,尋找存在的倫理漏洞,進而構建對癥的倫理調適機制。比如,引入儒家“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教化準則,從道德層面約束網絡參與者的個人行為,減少失德事件發生的概率。
另一方面,網絡世界的倫理調適,不僅要求使用者反思其行為與倫理盲點,還應提倡互聯網公司擺脫單純的經濟利益至上的思維,依法規范經營,樹立符合社會倫理道德的經營理念,從而徹底鏟除道德蠢蟲的寄生空間。
最后,由于目前尚無法律文書對網絡失德行為作出明確的判斷標準,因此在處罰過程中很難量刑定罪,進而導致“擦邊球”現象頻發。所以,相關部門應針對網絡失德行為特征,出臺細化監管的法律準則,使所有人都明確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通過樹立道德“高壓線”,培養不能犯不敢犯的思維理念。(董蒴圓)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