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寸蓑衣,牽起兩岸鄉愁
陳奕培蹲在庭院里制作蓑衣。
東南網3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深魁 林劍波 通訊員 黃瑜鵬 陳鑫煒)在南安市詩山鎮鵬峰村,有四五位民間老藝人堅守著一項傳統手工技藝,制作的作品受到了海內外顧客的歡迎,并走進了臺灣百姓的家
堅守:六旬老藝人的執著
選棕、梳棕、洗棕、甩棕、絞繩、搓繩……18日,午后,65歲的陳奕培蹲在庭院里,一雙粗糙的大手在棕片間來回跳躍,認真趕制著一件成人蓑衣。
“編蓑衣可不是件易事,一件蓑衣要花上十幾道工序、三四十個鐘頭,不僅考驗手藝,還要靜得下心、沉得住氣。”1951年出生的陳奕培,11歲就跟著父親學編蓑衣。陳氏蓑衣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陳奕培是第六代傳承人,他編織的蓑衣不下5000件。
在陳氏古厝里,隨處可見成品和半成品蓑衣、斗笠,宛如一個小型蓑衣博物館。老陳的蓑衣一般用棕片縫成,分為上衣和下裙兩部分,與斗笠配合使用。完成一件蓑衣,大概需要兩天半的時間。
二三十年前,蓑衣還是農村家家戶戶的必需品。“那時,我們做的蓑衣很吃香,因為棕毛做的蓑衣特別耐用,不怕風吹雨淋。”陳奕培回憶道。
“如今蓑衣編織工藝正面臨失傳的風險,能熟練掌握這門手藝的師傅,村子里就剩下四五個,且都在60歲以上。”鵬峰村黨支部副書記洪懷真告訴記者,縫蓑衣一蹲就是好幾個小時,老藝人們難免腰酸腿疼,但他們依然堅持著。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相關新聞
- 2016-03-24三明市召開全市文明辦主任會議
- 2016-03-23武平縣“動靜結合”推進鄉風文明建設
- 2016-03-23武平縣委文明辦深入村戶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 2016-03-23新羅:組建交通志愿服務隊 助推文明城市創建
- 2016-03-22新羅:開展消防大檢查 助推文明城市創建
- 2016-03-22泉港區從“四抓”入手著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