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一帶一路”戰(zhàn)略,近年來,南平尤其是武夷山市著力打造朱子文化品牌,讓朱子文化走出閩北,鍛造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范。
東南網(wǎng)3月2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輝 通訊員 金文蓮)
活態(tài)傳承,講好朱子故事
3月18日一大早,武夷山市五夫鎮(zhèn),三五成群執(zhí)筆專注繪畫的大學師生,便開始了寫生。古鎮(zhèn)上翹角飛檐的古民居、高大茂盛的古樹林,田間枯荷殘葉,甚至是一條滄桑的青石古道,都成了師生們眼里最美的景致。
喧囂的游客很快到來,在鵝卵石鋪就的朱子巷,人們感受著這條“朱子理學小路”的深厚底蘊。紫陽樓邊的“靈泉”,汩汩泉水千年不絕。因著朱熹當年寓居時常喝此水的名氣,絡繹不絕的游客都要掬一口泉水,借以沾沾“文氣”。
“自從五夫被定為朱子文化生態(tài)保護的核心區(qū)域,并開展系列修繕項目以來,每天來五夫的游客都超過千人。”五夫鎮(zhèn)黨委書記周建平介紹說。
同在五夫鎮(zhèn)的朱子學校里,黃金蘭老師一早就來到教室,同往常一樣,帶著學生早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黃金蘭一字一句地帶著學生念,在黑板上寫下這句話。瑯瑯書聲回蕩校園,開始了這個全國第一所以朱子命名的學校一天的課程。
“再好的文化遺產(chǎn),如果沒有通過活態(tài)的行為,有機融入現(xiàn)實生活之中,那么是沒有生命力的。”中國武夷文化研究院院長吳邦才表示。
近年來,隨著朱子文化熱的逐漸興起,朱子文化的活態(tài)傳承在武夷山市蔚然成風。
武夷山市政府聯(lián)合武夷學院啟動“武夷書院·講理堂”,在全市公務員隊伍、窗口行業(yè)單位、各鄉(xiāng)鎮(zhèn)等共舉辦培訓班,推動朱子文化普及向基層延伸;由武夷山市教育局新編的校本教材《中小學朱子文化讀本》,正式進入中小學課堂……
正如朱熹第30代裔孫、世界朱氏聯(lián)合會名譽會長朱茂男所言:“朱子文化的傳承與實踐,就是講好朱子故事,把懸在空中的文化理論,變成有形的文化資源。”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3-21東山景區(qū)吹遍文明風 志愿服務彰顯青春志
- 2016-03-21文明漳平
- 2016-03-21龍巖文明網(wǎng)
- 2016-03-21寧化文明之窗
- 2016-03-21永安文明網(wǎng)
- 2016-03-21三元區(qū)文明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