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美麗海峽·美麗心靈”兩岸生態保護
共同行動項目
?
每年的4月到9月,閩江河口濕地,總有一批神秘的客人如約而至,它是一種消失了半個多世紀被專家們稱為“神話之鳥”的黑嘴端鳳頭燕鷗。2008年7月,福建的觀鳥愛好者偶然發現了一只喙上套有一個塑料小管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并把照片發布到網絡上,海峽對岸的臺灣環保志愿者也知道了這個資訊,他們在同一時間看到這只特殊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并親切地稱它為“小管”。
這一偶發事件,把兩岸志愿者的視線聚焦到一起,大家都在關注著“小管”的命運。兩岸的志愿者不斷地捕捉、尋找“小管”的信息,紛紛想著各種各樣的對策想拯救“小管”。大家猜測“小管”肯定在覓食時把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小管當成小魚,從空中俯沖下來啄食,結果嘴巴被管子套住了。在接下來的十幾天時間里,兩岸志愿者只要一有人捕捉到”小管“的信息,都會發布到網上,大家互相交流,互相探討拯救辦法。這件事引起了央視的關注,2010年央視十套“講述”欄目專門派出一隊人馬,把它拍攝成《講述》故事,在央視上播放。這次行動雖然有些許遺憾,不能最后確定“小管”是否得救,卻開啟了兩岸志愿者的交流合作之門。
2012年12月,福州市志愿者聯合會、福建省環保志愿者協會,首次邀請臺灣環保志愿者來福州舉辦了一場“美麗心靈 美麗海峽”志愿服務論壇。大家達成合作交流意向。
2013年4月,福州市志愿者聯合會牽頭組織我市志愿服務組織負責人拜訪了高雄志愿者聯合會、慈濟總會、臺灣中華志愿服務基金會、臺北野鳥會等志愿服務團體,大家互相學習交流、探討兩岸合作事宜。
2014年8月,福州市舉辦海峽青年節,應福州市志愿者聯合會之邀,由臺北野鳥會理事長阮錦松先生帶領的臺北、高雄、馬祖、澎湖等地的五十多名環保志愿者來到福州,與我市二百多名環保志愿者共同開展“美麗海峽美麗心靈”兩岸志愿者生態保護共同行動。活動現場,兩岸志愿者深入學校、社區、漁村,通過圖片展覽、紀錄片展播、互動生態教育游戲等,對市民宣傳普及“神話之鳥”——中華風頭燕鷗的背景知識及保護舉措。臺北野鳥會還創作一個木偶劇在現場演出,一個個精彩的節目贏得市民的陣陣掌聲。期間,海峽兩岸的100多名志愿者赴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清理海漂垃圾、保護珍惜鳥類志愿服務活動。通過這次活動,號召更多的市民參與了生態保護中來,為海峽兩岸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