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做到“三個更美”
?
“十二五”期間,三明市大力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戰略,以農村鄉風民風建設為抓手,以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載體,以改善農村環境面貌和農民精神面貌為突破口,深入開展文明城市、文明縣城、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等群眾性創建活動,努力發展繁榮農村文化,不斷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有效提升。
總的看,三明市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進一步推進三明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相比,與城鄉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生活和文化需求相比,與美麗鄉村建設的任務和要求相比,還有不少差距。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視,行動上主動作為,創新方式方法,才能不斷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實現新發展。我認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上新臺階,就是要做到“三個更美”:
????一、要讓農村鄉風民風更美
這個“美”的實現,關鍵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要在貫穿結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使其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的自覺追求。
一是培育新農民。深入淺出地在農民群眾中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等宣傳教育,深入宣傳中央和省委、市委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促進農民增收等重要舉措,廣泛開展科學知識、職業技能等各類培訓,培育具有較高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新型農民。
二是傳承好家風。廣泛開展誠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勞節儉教育,進一步弘揚好家風好家訓,積極開展“廳堂懸掛家訓”、 家風家訓征集評選、誦讀家訓、“我的家”主題攝影等活動,引導各鎮各村、每家每戶寫家風、曬家訓,把建好家風家訓與“五好文明家庭”、尋找“最美家庭”、“文明墟場”創建結合起來,開展傳承好家風好家訓活動,弘揚家庭文明新風。
三是弘揚好鄉風。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制定、完善鄉規民約,成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充分依靠“一約四會”參與民間事務的調解、監督和服務,有效地遏制陳規陋習,弘揚文明新風。持續推動“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廣泛、扎實開展。建好農村志愿者組織,以農村社區為依托,廣泛開展“鄰里守望”志愿服務,積極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婦女、老人、單親家庭等志愿服務活動,把志愿服務做到村村寨寨,做進家家戶戶,營造你幫我、我幫你的良好風尚。
二、要讓農村人居環境更美
這個“美”的實現,要從“破”字上入手。敢抓、會管、善治,有效激發農民投身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在動力。
一是在整治臟亂差上求突破。廣泛深入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行動,大力實施鄉村清潔工程,推廣農村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鄉鎮運輸、縣處理”模式,抓好新型農村社區、鄉鎮所在地、交通干線、景區周邊村鎮等重點區域的環境連片綜合整治,推動農村來一場“環境革命”,切實解決垃圾亂倒、糞便亂堆、柴草亂放、污水亂潑等現象,真正讓我們的農村變干凈、變靚麗。
二是在加強環境保護上求突破。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在農村大力開展環境保護、治理污染和節約資源活動,慎砍樹、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群眾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要將環境治理落實到美麗鄉村建設的全過程,多措并舉、多管齊下,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長新,真正讓農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生活。
三是在治理黃賭毒上求突破。在農村持續整治黃賭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突出問題,打擊黑惡勢力和涉農犯罪,真正做到有毒必反、有賭必禁、有黃必掃,特別是要突出整治校園周邊環境,加大違規網吧、娛樂場所等清理力度,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三、要讓農民文化生活更美
這個“美”的實現,重點要落在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上,大力發展豐富多彩、富有特色的農村文化,推動真正意義上的農村精神文化供給側改革。
一是積極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繼續加大農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等公共文化活動的保障力度,制定切合自身實際的服務范圍、內容和評價標準,明確經費來源和保障措施;大力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項目,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實惠、優惠的公共文化服務;深入挖掘和弘揚具有三明特色的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紅色文化、抗戰文化等文化資源,創新一批文化精品,建好一批文化示范基地。
二是積極培育弘揚新鄉賢文化。對農村歷代明賢積淀下來的傳統文化、文史典籍要進行挖掘整理,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鄉賢文化;對農村各界的成功人士要鼓勵他們回鄉支持農村建設,把當地農村有威望、有能力、有經驗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模范等組織起來,發揮他們的表率、幫帶、監督作用,建設新時期的鄉賢文化;對沙縣肩膀戲、泰寧梅林戲、尤溪板凳龍、清流李家五經魁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雜技、絕活、龍舟、舞獅舞龍等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以及一些特色的剪紙、刺繡、陶瓷等民間工藝項目加大保護和開發力度,真正彰顯農村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三是積極發展農村群眾文化。以“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為載體,廣泛開展群眾性節日民俗、文化娛樂、經典誦讀等活動,讓節日更富人文情懷。大力開展“一村一品”文化建設,保護一批古鎮、古村落、古民居,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鎮、文化特色村。要把群眾“要文化”和我們“送文化”結合起來,持續開展“三下鄉”活動和“半臺戲”公共文化服務配送,有計劃地到農村開展送書、送戲、送電影等,把優秀文化產品送到農民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