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質房梁,雕刻精美,古色古香 特色古建筑的活樣本 陳喬木去世后,兒孫們繼承了舊居。據古厝居住的陳家后輩回憶,曾祖父手上建起的“萬源古厝”的規模比現在大得多。尤其是后落的兩層樓可謂匠心獨運。采用的是中國式的屋頂,西歐建筑的外觀,阿拉伯式的窗欞,建筑風格有獨到之處。 當年建筑屋頂的排樓兩端還雕刻著活靈活現的兩尊石獅子,排樓中間雕刻有地球儀,并有雄鷹立于地球之上,建筑設計體現的是房屋主人的眼界和抱負。這座二層樓房以泉州傳統的紅磚砌成。墻上雕刻有各類精美的圖案。 陳喬木的孫輩陳基立老人印象深刻的是“樂賢”“積善”這樣的字楣,體現的正是父輩們從小教育的人生態度。新中國成立初期,愛國愛鄉的陳喬木先生主動將城南這座最高最好的房屋讓給解放軍作為駐地,家屬們燒水送茶,陳家和解放軍結下深厚的情誼,傳為佳話。目前留下未拆的這片三落院子,在陳氏后人不停地拾掇下,成了泉州城南聚寶街不可多得完整的泉州古宅民居。逢年過節,四海謀生發展的陳氏后人團圓相聚于此,祭祀祖宗聊敘親情,孩子們聽著前輩的故事,恍惚看見古刺桐聚寶街的浮華煙云。古厝鄉情讓人向往而不能忘。 談笑間,歷經300年風雨的古厝不可避免的老化了。2009年,陳氏后人發現,古厝木梁被蟲蛀得厲害,承重系統也遭到破壞,屋頂瓦片破損,下大雨會漏水。陳氏后人商量,集體出資從洛江區羅溪請來一位80多歲、經驗豐富的古厝老師傅,按照木料、瓦片原來的規格大小,選相同的顏色進行修繕,并拆掉早期老化線路,重新統一布排。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 但是,這幾年萬源古厝這樣的修修補補變得越來越頻繁。在陳基立老人的指引下,筆者看到后落的兩層樓已經出現地基下沉,房屋傾斜,墻體開裂的現象。陳喬木的孫媳謝淑惠老人現如今還居住在二樓,她說,只要有大車從泉州大橋上開過,就會引起樓板的晃動,已經晃動得越來越明顯了。陳家的后人商量著再次保護好這座古建筑,請來的工匠勘查后給出500萬元的修繕報價,這對陳家人來說是個天文數字。保護古厝成了陳家老人們的一個心結,他們也希望能得到有關方面的重視,群策群力保護好“金萬源”這座難得閩南古民居。 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洋溢在“萬源”古厝里的這份古色古香的閑適與寧靜在現代城市里特別難得。64歲的陳基立從小生活在這里。古厝廳堂掛著他的許多墨跡,形體端秀,骨架勁挺,為這座老房子增添一份古韻。陳基立說:“古厝鄉情,在這老宅里生活是他晚年最大的幸福?!?0歲的謝淑惠老人嫁到陳家,在古厝生活了大半個世紀,她說,“住在這里很溫暖”。而對更年青一代的陳春勝來說,坐在天井的石桌上泡茶,透過屋頂翹起的燕尾脊,看著藍天白云,聽著古曲南音,十分愜意。陳春勝已經數不清有多少熟悉或陌生的人不經意地“闖進”古厝,有多少媒體到訪過古厝。來的都是客,陳春勝從來不懈怠任何人。對他來說,保護古厝不僅是在守護祖宗的一份家業,現在也多了一份情結、一份責任,希望盡陳家之力保護下的“萬源”古厝能夠成為聚寶街眾多亟待修繕保護的特色古建筑的一個活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