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3月10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李瓊 通訊員 吳志 李政)今天是第十一個“世界腎臟日”,主題是“腎臟健康,從娃娃抓起”。記者專訪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兒科主任余自華。他認為,對于兒童腎臟疾病的預防檢查,要一手抓“尿常規”,一手抓“腎臟彩超”。孩子一旦患上腎病,切勿隨意更改治療方案,也不要隨意停藥。
兒童早期腎臟病
容易被忽視
家住鼓樓區的8歲女孩小冰菲(化名),半年來一直臉色不好,且眼皮浮腫,夜尿增多。最近,家長送小冰菲到醫院,才知孩子患了慢性腎衰竭。
據余自華主任介紹,資料顯示,全國3.6億名兒童中,腎臟病患兒約有300多萬名,每年有數千名兒童的病情進展至慢性腎衰竭。腎臟病早期缺乏明顯的臨床表現,孩子不痛不癢,很容易被忽視。如果診療不及時,可能會發展到慢性腎衰竭,一旦到了終末期,就需要接受透析治療、腎移植等。
如何早期識別兒童腎臟病呢?余自華稱,一是患兒清晨會有輕度眼瞼腫脹及組織松弛處(如會陰部)水腫,或久坐久立后有足背水腫、手指發脹等癥狀;二是排尿后便池中泡沫明顯增多,且保持較長時間;三是眼睛可見的肉眼血尿及顯微鏡下才可發現的鏡下血尿。
醫生表示,九成以上的腎臟病,通過普通的尿常規檢查可以發現。
余自華建議將腎臟彩超列入兒童常規體檢項目。1歲內的孩子最好能做一次腎臟彩超,特別是有腎病風險的“高危嬰兒”,比如在懷孕時就發現胎兒有腎積水的。1歲以內的孩子尿路畸形的較多,做腎臟彩超也能發現。
治療腎病患兒
不可一味拒絕激素
“孩子一旦患上腎病,切勿隨意更改治療方案,也不要隨意停藥。”余自華說,腎病綜合征(簡稱腎病)是兒童期常見的腎小球疾病,腎病患兒在首次接受激素治療時,若表現為激素敏感(指在接受足量激素4周內,尿蛋白消失),且能堅持采用醫生的治療方案,持續服用激素,則有可能在七個月到九個月內減停激素,達到臨床治愈。
專家強調,很多人對兒童腎病治療存在認識上的誤區,一味地認為激素不能用。資料顯示,激素或免疫抑制劑對95%的腎病患兒是有效的,絕大部分腎病兒童完全可以治愈。
“各類偏方中藥制劑不是不能吃,但最好是在具有兒童腎臟病專科的醫院找相關醫生咨詢后服用。”余自華提醒。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