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走出家門,甚至走出國門去觀光游覽、探索世界。然而,在我國旅游市場不斷擴張的同時,不斷出現的不文明行為成為旅游中的一塊“疤”。“吃”是旅行中最基本的需求,旅游中,你“吃”得文明嗎?怎樣規避不文明的“吃”?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采訪。(12月14日中國文明網)
俗話說得好:“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喝有喝相。”這里意思就是說,無論是做什么,都要講究個“樣子”,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要講究文明禮儀。眾所周知,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古就崇德向善,講究禮義廉恥。無論是為人做事還是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有千百年來流傳下來規矩。
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講的也就是這個道理。“吃”,作為日常生活中一種非常常見的禮儀,自然也不另外,其中有非常深奧的學問和各種禮儀。關于“吃相”,古人非常講究,更是以此作為檢驗一個人的有沒有道德教養的試金石。在“吃”的文化中,古人定有非常多的規矩:如吃飯落座講究“席位”,不能隨意亂坐;進食的時候不能有“吧唧吧唧”的響聲,要細嚼慢咽;夾菜的時候只能坐著夾自己面前的菜,不能站起來把筷子伸到別人面前;吃飯點菜的時候要注意厲行節約,不能浪費糧食,等等。
然而,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思潮的涌入和社會不斷發生著深刻變革,不少人在“吃”得文明方面自我約束明顯放松,開始不講規矩、不注意小節,大大咧咧,以至于不少人逐漸失去君子風范,沒有一個好的“吃相”。特別是在外出旅游過程中,文明就餐方面暴露出許多不文明問題。如在吃飯的時候搶占座位、大聲喧嘩、狼吞虎咽、浪費糧食、不尊重服務員等不文明行時有發生。諸如類此,不僅給餐桌文明蒙上了一層陰影、有煞旅途風景,更有損國人的整體形象、敗壞了國人名聲。
鑒于此,近年來各地在文明旅游中大力倡導和敦促文明就餐,并通過事前溫馨提醒、事中規勸警告、事后教育懲戒等多種途徑,不斷推動文明就餐,盡最大努力使游客“吃”出文明、“吃”得文明,為文明旅游樹立良好形象,展示旅途別樣的風景。
其實,關于旅游過程中“吃”得文明方面,國人可以做得更好。因為中國有關“吃”的文化和禮儀源遠流長,有著非常深厚的根基底蘊,每個人從小就會從家庭和社會等方方面面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和教育。因此,只要大家稍加留意,時刻謹記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吃有吃相”這個古訓,從自我做起,從“細嚼慢咽”等每一個細節做起,就一定會摒棄包括旅游過程中的一切不文明“吃相”的問題,從而引領文明就餐的社會新風尚。(楚風)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