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5年12月30日《光明日報》報道,2015年,光明日報記者編輯走遍神州大地,遍訪田間地頭,深入挖掘平凡崗位上的英雄事跡,精心講述尋常生活里的中國故事,共推出近50個先進典型。今天我們再次和讀者一起回顧和感懷其中10位:吳波:清正廉潔、公而忘私的“模范部長”;李銀江:30年贍養105 位老人的敬老院院長;黃忞:抗戰老兵榮光的90后記錄者;莫振高:廣西大瑤山中的筑夢人;楊凌云:用汗水和青春守護光明的90后站長;關松發:七千職工信息熟稔于心的編辦主任;周美玲:雷鋒故鄉的“小雷鋒;萬少華團隊:六年義務救治日軍細菌戰受害者;尤良英:民族團結贊歌譜寫者;彭煜翔:搞文化成癮的歌舞團團長。
“十大典型“的模范事跡,折射著國家民族的時代特征,更濃縮著中國人的獨特情感;他們用平凡崗位上的不平凡故事,詮釋了中國精神,唱響了中國聲音,彰顯了信仰之美,突顯了崇高之美!不少讀者看到這些典型事跡,都流了淚!
雖然周圍不乏急功近利的新聞拜金主義,不乏趨炎附勢的“熱點崇拜”、“焦點崇拜”等,還有媒體風骨動輒被名韁利鎖捆綁等,《光明日報》的記者們,仍將激情的筆觸和廣大群眾完成親密連接,撲下身子,不辭勞苦,以民為師,“在眾聲喧嘩中允中守直、在利益誘惑下激濁揚清,”讓新聞職業理想像腳下的土地一樣厚重遼闊,讓普通群體身上的平凡的美、敬業的美、奉獻的美、無私的美,得到激情釋放。也讓啟迪智慧、滌蕩塵埃、引領光彩價值的的新聞職責,得到拓展延伸。
新聞報道需要激情謳歌“知識精英”、著名人物等,對平凡的小角色也要傾情關注和贊美。這些身在偏僻角落的從業人員,和金字塔塔尖一樣,是不可或缺的社會職業構成。我們對他們給予隆重的關注、嘉獎和定格,就等于在給社會大廈,打下牢固的信仰的根基。就像新聞中的“十大典型”,或者孝敬孤寡老人,或者給學生全部的愛,或者無怨無悔做公益事業等等,他們就是敢于擔當的時代的脊梁,是傳統美德的忠實的繼承者,更是愛崗敬業等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這種“樸素的美”,帶著露水的味道、泥土的芳香,同樣能給讀者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感動。
總有人說,老百姓的生活太枯燥、太簡單、太平凡,沒有太多有價值的線索,不值得投入太多時間精力。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柴米油鹽的注定不會有太多的“眼球效應”、“噱頭效應”。更沒有名人效應等等。但這恰恰是生活的本質所在。只要我們對這些平凡的生活,充滿了愛和溫暖,用新聞好奇心、洞察力,去關注他們,同樣能在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價值。羅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乏美的發現”,是很有道理的。關鍵在于有沒有心系平凡的新聞自覺。
“根植春泥氣自華”。基層宣傳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因此,更多新聞工作者,要像光明日報的做法一樣,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找準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著力點,善于和普通生活密集對接,和最普通的新聞元素完成“無縫隙的連接”。特別要根據自身優勢、媒體特點,眼睛向下,扎根基層,擁抱平凡,挖掘出更多精彩的新聞故事、新聞典型,“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讓新聞人物和新聞精神鮮活起來,直立起來。譜寫出更多妙的新聞樂章!(雷振岳)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