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沭陽法院“執行曝光臺”向社會公布了一批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其中一對中年夫妻仲某軍、宋某梅因拒不執行法院作出的“向老人道歉”的判決而名列榜首。(揚子晚報)
報道稱,沭陽一對七旬老夫妻仲某某夫婦,因兒子擅自把自己壘砌的灶臺拆了,兒媳奪下婆婆吃飯的飯碗摔了等生活矛盾,將兒子兒媳告上法院,要求被告賠禮道歉,法院判決仲某軍、宋某梅向老人賠禮道歉。在法院判決生效后,這對夫妻拒絕執行判決。仲某某夫婦申請執行后,執行法官經多次勸說無效,法院遂將仲某軍、宋某梅列入失信被執行人“黑名單”向社會公布。
近些年來,老人狀告子女的問題頻頻出鏡,成為大家十分關注的話題。2012年“常回家看看”入法,曾引起社會各界熱議,也曾有因子女不能回家看望老人,而被老人狀告法庭的先例。只是后續的報道有悄無聲息了。這次沭陽法院將拒不向老人道歉的夫妻列入失信黑名單,讓人大跌眼鏡的同時,也給了社會上一些“不孝子”一記響亮的耳光。
失信一個“道歉”,原本算道德范疇的東西,用法律的高度去懲治,有人認為處罰過高,也有人擔心,短時間看,迫于輿論的壓力和信用制度的懲戒,不孝者會陽奉陰違,人前道歉背后采用冷暴力對待老人。經濟案件中,會有一個量化的判決,道歉只是一個彈性指標,說白了原告的錢能到手,已經是萬幸,誰還在乎道不道歉。而法院對“真心悔過”還是“一語帶過”,一般不作具體要求。此次,上失信黑名單這樣的較真,算是首例。筆者認為對于老賴采用黑名單無可厚非,對于不孝也不無可取之處。父母對敲掉灶臺要一個道歉,事實上只是事件的導火索,而上“黑名單”只是一個切入點,目的是制約 “道歉”背后長期的不孝行為。《弟子規》中有這樣的要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子女對父母的態度應該是謙卑的,即便是成年了,年齡再大都依舊是父母的孩子。
失信“黑名單”到底能不能成為懲治不孝的“殺手锏”?
“亂世用重典,惡疾用猛藥”。當今社會不是亂世,但不可否認的是,經過這么多年的開發,以及經濟生活條件的改善,出現的人與人之間的經濟、素質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法律意識,可以說存在著一定的“亂”,這種“亂”成為缺乏誠信的沉疴之源,如果任由其蔓延,不僅會顛覆我們優良的傳統觀念,會像毒瘤一樣危及到我們的社會秩序。如果連最基本的認知觀念都沒有了,社會還能有什么安定可言?
法律是篩選了一部分道德范疇的內容而設立的,因此在社會治理中作用不是萬能的。原本大家都可以遵守和固化的意識,本可不作為法律條款,如今卻受到了挑戰,急需一種能夠鎮得住的方式明確一種責任,來抵御這種負能量的蔓延。將“不孝”上“黑名單”,這種方式值得一試。(特約評論員陸志鋒)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