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一則《江蘇女教師監考中去世,中學生平靜做題——冷血無知的考試機器何以造就?》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轉發。18日,泰興市教育局公布調查女老師監考猝死的情況,官方稱,學生不太可能會發現且冷漠對待。(1月19日中新網)
媒體之所以使用這樣一個標題并得出孩子“冷血無知”的結論,是源于一位考生家長對女兒談到監考老師猝死時語氣和神情輕描淡寫而又漠不關心的情境的表述。如果家長沒有撒謊,我們當然可以由此認為這個孩子不夠熱心,對老師、對生命不夠尊重,也可以批評基礎教育存在的弊端,但是在沒有掌握足夠事實的基礎上,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輕易給全班的孩子扣上“冷血無知”的帽子,甚至因此上綱上線來抨擊整個教育體制。
通俗地講,新聞就是傳遞真相。那群孩子是不是真的“冷血無知”,這是看到這條新聞后,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好在新華社記者在深入采訪并反復核實后為我們揭開了迷霧。當日,吳姓女教師在監考過程中突發心臟驟停,當時沒有明顯動靜。孩子們發現之后,立即喊來老師,大家一邊緊急施救,一邊打120并盡快送往醫院。由此看來,吳老師的猝死純粹是個意外,用“冷血無知”這個詞來形容這群孩子,不僅忘記了媒體保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社會責任,也是對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全盤否定,這顯然有失公允。
媒體為什么要使用《江蘇女教師監考中去世,中學生平靜做題——冷血無知的考試機器何以造就?》這是一個新聞標題,無外乎有兩種可能,一是采訪不夠深入細致,審稿把關不嚴,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二是為了吸引眼球,增加關注度,故意違背事實真相。但是,不管是哪一種情況,媒體發布這樣的報道顯然是一種十分不負責任的行為,喪失了一個媒體最基本的職業操守和必須堅守的道德底線。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受眾獲取資訊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媒體之間的競爭也因此變得十分激烈。而為了爭奪讀者,也為了更有利于自身發展,媒體講究一點經營策略和報道技巧,其實也無可厚非。但是,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無論何時,媒體都必須恪守這條底線,不能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擇手段,讓自己變得“冷血”,而是要在報道中尊重新聞事實、尊重相關當事人,擯棄急功近利、嘩眾取寵的浮躁心態,用理性而又平和的筆墨采訪報道,即便是批評或抨擊也得掌握分寸,有理有據,做有溫度的媒體。(特約評論員 風雨)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