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關的臨近,時常能或近或遠聽到一些鞭炮聲,特別是在農村,到了年底婚嫁之喜、喬遷之慶幾乎天天有,鞭炮之聲更是不絕于耳。近日,豐澤區政府下發了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有關通知,拉開了“禁炮”行動的帷幕。
爆竹聲聲辭舊歲,是中國人過春節的傳統習俗,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是,隨著各地相繼出現霧霾天氣以及因為燃放煙花爆竹引發的火災和傷人事故,更多的人們在開始思考是否還要用火藥味來增添年味?不可否認,在過去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煙花爆竹承載了人們對吉祥、喜慶的向往與渴望。然而,隨著環境污染日益加重和PM2.5指數的不斷攀升,我們還能固守這一習俗嗎?
據江蘇省南京市環境監測站連續數年的數據統計和分析,春節期間,大量的煙花爆竹炸出了南京多個重度污染天,空氣中的PM2.5、PM10以及二氧化硫等含量頻頻“爆表”。在燃放點,城區夜間噪聲分貝是平常分貝值的2.5倍。自2015年1月1日起,南京在全部主城區及郊區的中心城鎮區域常年實行煙花爆竹“禁放”和“禁售”后,當年春節期間,南京全市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其他城市也同樣用行動證明了“禁炮”對空氣質量好轉有著極大的幫助。
稍微有一點化學知識的人都知道,煙花爆竹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藥,在燃燒爆炸時除了會揚起大量粉塵,還會產生大量有毒氣體。有的廠家為了增加其觀賞性,還添加更多的助燃劑,使得現在的爆竹聲音越來越響,威力也越來越大。有的地下黑工廠,為了牟取暴利,違規生產不合格產品,這些產品在運輸、儲存、燃放過程中都給人們帶來極大的危險。每年寒假,各地報道的未成年人因為燃放煙花爆竹被燒傷皮膚、眼睛的不在少數。
然而,對于這個流傳千載的習俗,要想一下子就徹底改掉,可不是那么容易。當前有部分市民覺得過年沒放鞭炮就沒有過節的氣氛,會讓過年索然無味。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放鞭炮這個習俗延續至今,難免與與文明社會的一些新風尚產生沖突。特別在今天人口高度密集、霧霾頻頻困擾的城市,原本的習俗,就有可能變成一種陋習。可以說,禁炮是一個現代化文明城市的必由之路,盡管一開始會有阻力,但正是文明城市發展中的陣痛。
筆者認為,在當前禁炮進入兩難之際,一方面是加大宣傳,讓“禁炮為環保”從人人知曉到成為全民參與的自覺;另一方面是政府機關帶頭做起,并做到本人及家屬也遵守“禁炮令”;第三是是疏堵結合,城市一律嚴禁,在空氣質量允許時,農村適當少放;最后是對違規生產不合格產品的黑工廠,堅決給予嚴厲打擊。(泉州市豐澤區委文明辦洪春來供稿)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