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廈門日報訊整潔的城市主干道,像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展示著廈門的良好形象。但是,在一些背街小巷,市民總能見到一些臟亂差現象,有的日積月累,甚至成了衛生死角。這些亂象猶如不和諧音符,影響著市容環境衛生,也成了市民群眾的投訴熱點。
本月,市委文明辦和廈門日報社聯合組建的“文明創建暗訪團”將鏡頭對準背街小巷的市容環衛問題,根據掌握、搜集的群眾投訴熱點,分赴島內外六個區,捕捉不文明鏡頭,并敦促整改。
本版文/圖
本報記者 薄潔 林路然
在走訪過程中,“文明創建暗訪團”注意到,背街小巷的“藏污納垢”現象不容小覷。在島內一些小區樓宇附近,距離城市主干道只有百來米,衛生環境卻是天差地別,綠化帶里散發出陣陣惡臭,垃圾遍地,就算是在大白天,老鼠也肆無忌憚地亂竄,存在管理真空。在島外,背街小巷的綠化帶“受傷”也不輕,污水、煙頭、垃圾袋等成了綠化帶里的“常客”;沿街店家的占道經營現象也頗為嚴重,一些小區周邊的店家甚至將物品擺放在人行道上,擠占了大部分人行道,行人只能走到機動車道上。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在島內還是在島外,一些店家落實“門前三包”的意識薄弱,將店門口的綠化帶、窨井等變成了垃圾堆;店家將餐飲污水往窨井里排放的現象較為普遍,一些餐飲店將滿是油污的廢水倒入窨井,久而久之,窨井蓋上布滿油垢,散發惡臭。
攤販將售賣的衣服擺到轎車的車身上,影響市容市貌。
【征集令】
加入“文明隨手拍”
曝光身邊亂象
亂扔雜物、損壞花草樹木……您身邊是否也有不文明行為?歡迎您加入“文明隨手拍”行列,一起來曝光身邊的亂象。您可以拍照并注明時間、地點等信息發給本報微信公眾號“廈門日報”或@本報官方微博“廈門日報”等多個平臺(請注明“文明隨手拍”)。
如果您對整治不文明行為有什么意見或建議,請撥打本報熱線968820 反映。
曝光臺
鏡頭1
垃圾桶傾倒,垃圾散落在地上。
綠化帶上散落垃圾
店家往窨井里倒臟水
地點:思明區金橋路、石亭路
記者觀察:距離主干道湖濱北路不到500米的金橋路米蘭春天小區樓下有一排店面,周邊環境衛生十分糟糕。店家將垃圾桶放置在綠化帶上,散發出陣陣酸臭味。垃圾桶旁,一只老鼠正在覓食,石階上還有老鼠屎。草地也變得面目全非,黃土裸露,散落著竹簽、垃圾袋等。一些店家為了方便,把衣物、鞋子放在綠化樹木上晾曬;一塊不到1平方米的綠化帶上竟然有近30個煙頭。
金橋路與泰興路交叉路口有一堆土頭垃圾,散落在路邊,無人清理。
石亭路109號往里走,沿途有兩個窨井蓋都已沾滿油污,井蓋周邊水漬未干,看得出剛剛有店家往里面傾倒了臟水。石亭路上不時能見到煙頭、垃圾袋、廢棄物等。
鏡頭2
店家把各類物品堆在人行道上。
垃圾隨意丟棄
人行道被“霸占”
地點:湖里區枋湖西一里、江浦路
記者觀察:上午10時,枋湖西一里的路面較為干凈,但行道樹下仍留著被丟棄的豆漿杯和飯盒,綠化帶里也殘留一些紙屑垃圾。街邊店面陸續開門,有的把衣架搭在人行道上,掛出五顏六色的衣物;有的把垃圾打包扔在綠化帶旁,不到10米的路面上,出現了5包垃圾。
中午1時,江浦路的兩側放置著4個臟亂破舊的綠色垃圾桶,垃圾桶的蓋子或被打開,或已丟失,與整潔的路面形成強烈的反差。在江浦路緊挨居民區的一段,廢棄柜子、紙箱等大型垃圾被丟棄在樹下。小區食雜店將油米、雞蛋、日用品擺放在店外,用塑料框、麻布袋占據人行道,使食雜店的店面一下子“擴大”了。行人遇到如此“霸道”的店面,也只能繞道了。
鏡頭3
打牌的人隨意丟垃圾,弄臟了小廣場。
煙頭垃圾亂扔
廣場變成“大花臉”
地點:海滄區滄裕路、劉山中路
記者觀察:滄裕路的保潔工作比較到位,衛生狀況總體良好。滄裕路與海達路交叉路口有一個小廣場,一到下午時間,不少居民聚集在大榕樹下打牌,但有些人打牌打得火熱,手頭上的煙頭、垃圾袋就顧不上了,被隨意扔在廣場的地面上。不一會兒,原本潔凈的廣場就變成了“大花臉”,有礙觀瞻。
年關將至,滄裕路上的一些店家將對聯等物品擺上了人行道售賣,人行道被占去了大半,給行人通行帶來了困擾。有的小攤販將售賣的衣服、運動鞋擺到了小轎車的車身、車頂,影響了市容市貌。
在劉山中路,道路破損、路面積水的問題比較突出,坑坑洼洼的積水弄臟了過往行人的鞋子、褲腳。
鏡頭4
店家當街潑灑污水。
店門口衛生差
污水當街潑灑
地點:集美區塘埔路、岑東路
記者觀察:店面“擴張”到人行道的現象,在塘埔路一帶比較突出。塘埔路上的一家蔬菜店,不僅在人行道上擺了十幾個泡沫箱,還在行道樹旁放了幾個塑料筐,路面上散落著爛菜葉等垃圾。沿著塘埔路往里走,人行道被占的現象更加突出,其中一家日用品雜貨鋪將貨物都擺上了人行道,行人只能繞道而行。不少店家為了圖省事,將快餐盒、垃圾袋等直接扔在行道樹的樹坑里。
正逢午餐時間,岑東路一帶的小吃店生意紅火。熱氣騰騰的飯菜端上桌后,食客撕開一次性筷子的塑料套,直接扔在地上,風一吹,塑料套、紙巾四處散落。沿著岑東路,地面污水橫流的現象屢見不鮮。正當路人避讓污水之時,一名店面經營者竟拿著一盆污水往路面用力潑灑。
鏡頭5
居民樓外墻上掛著巨大的廣告牌。
招牌隨意擺放
街面成店家廚房
地點:同安區大橫街、松柏林街、市場街
記者觀察:在大橫街路口,居民樓的外墻上掛著三幅巨大的廣告牌,陽臺、窗邊還零星分布著小廣告牌。街巷內,售賣壇壇罐罐的店家將貨品擺放在店門口,不時有電動車、摩托車從瓷壇旁快速駛過,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發生碰撞。
在松柏林街上,沙縣小吃的招牌被放在路中央,離店面足足有兩米遠。手機店、美甲店、食雜店也紛紛把廣告牌擺上街面,嚴重影響了行人和車輛的通行。日用品店和鞋店或掛上紅燈籠,或擺上貨架,“擴充”經營面積。
在市場街上,路旁的小吃店儼然將街面當成自家的廚房,不但將桌椅擺到馬路上,還把洗菜池、煤氣罐搬上路面,店家就地清理食材。這樣一來,地上不僅遍布鍋碗瓢盆,還散落著魚鱗、菜葉和廚余垃圾。
鏡頭6
建材雜物“霸占”人行道。
土頭雜物亂堆
綠化帶破損嚴重
地點:翔安區下曾路、新店朝新路
記者觀察:在下曾路路口,石磚、木板、鐵皮等建材雜物完全覆蓋住人行道。在馬路對面,居民將清潔桶、拖把和紙皮垃圾放置在綠化帶旁,綠化帶里的灌木被破壞。
再往里走,道路一側的人行道不時被建材占據。不銹鋼加工部將不銹鋼框架搬上人行道,擋住了行人的去路。東城合院小區旁,人行道上又“躺”著數十個用繩子捆好的石磚堆。在道路另一側,鐵欄桿旁邊的綠化帶“禿”了一大半,好不容易冒頭的植物還被紙屑垃圾蓋住了。
在新店朝新路與新興路的交界處,泥土黃沙裸露在外,與一旁主干道整潔的場面極不相符。往朝新路方向走去,綠化帶旁污水夾帶著垃圾,四處橫流。半米高的石堆倚靠著圍墻,無人管理。
【觀點】
找問題促整改
讓背街小巷靚起來
■文明觀察員 黃河
建設一座美麗溫馨的城市,最重要的是讓市民擁有舒適的環境,也就是創造良好的衛生秩序。和長期受到關注、有衛生責任制保障的主干道不同,背街小巷往往是城市管理中比較容易忽視的地方,而它又是市民經常出入的場所,與市民生活關聯度較高。因此,整治提升背街小巷很有必要。
此次“文明創建暗訪團”將鏡頭對準背街小巷的市容環衛問題,給我們帶來兩點思考。一是提醒區級部門加強有效管理,更加關注民生。對于背街小巷的保潔,區級部門的工作不能僅僅做在面上,而要做得更細致、更具體,更加廣泛地動員市民保持好生活街巷的環境整潔。二是提醒市民自覺維護厝邊的環境衛生,養成文明的日常行為習慣。市民應有“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責任意識,了解到背街小巷的衛生不光靠政府管理,還要靠大家共同治理、共同維護。
針對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可以從找問題和找需求兩個方面突破。首先,政府部門通過梳理問題,從而得出解決方案。目前,我市有些背街小巷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出現衛生死角、雜物隨意堆積等。街道和社區可以設置統一丟垃圾的地方,在拐角處進行綠化美化,使雜物垃圾不再有生存空間。
每條背街小巷都各具特色,都是老百姓生活的重要場所,政府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理清思路,同時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再經過充分的交流,共同提升家園環境。例如,現在停車難問題凸顯,一些背街小巷成了“停車場”,部門不應完全禁止停車行為,而是要讓停車規范化,使車輛停放得更有秩序,這樣既充分利用閑置空間,又能解決市民停車之苦。
店家把廣告牌擺到了街面上。
店家把物品隨意堆在人行道上。
【原聲】
宋先生(退休教師):背街小巷就像城市的一條條毛細血管,只有毛細血管健康了,城市主次干道這些大血管才會暢通。
林先生(居民):公園南路附近的石路街原先是一條十分干凈的石板路,后來這條路中間建了堵圍墻,長期沒有人打掃,圍墻邊就形成了衛生死角,堆積著很多垃圾,我們附近的居民每次經過都覺得很難受。
黃女士(居民):集美橡樹灣小區里面很干凈,外面卻是另一番模樣,反差很大。小區旁邊的街巷上貼著很多“牛皮癬”,墻上、路燈桿上隨處可見,影響很不好。
“@路過的泡泡”(網友):背街小巷往往聚集了生活小區,不少店面也扎根于此。店面一多,問題就跟著來了,垃圾亂扔、污水亂排。有的餐飲店為了做水煮活魚,就在人行道上殺魚,魚鱗、魚內臟等弄得地面臟兮兮的。
注:該言論僅代表網友觀點,未經本網調查、核實。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