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春節前,各單位、企業、社會組織都陸續開始了對困難群眾的送溫暖活動。日前,陜西省一位殘疾老大爺收到的愛心捐贈竟然是超短裙,引起大量網友吐槽。記者調查了解到,這樣的荒唐事并非個例,扶貧捐贈過程中還曾出現把吊帶背心捐給山區孩子、專程去老年看護中心“照相”、捐贈臟內褲等情況……(1月7日,新華網)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樂善好施、仁愛奉獻”的美德。特別是到了年底春節臨近,年味漸濃,社會各界和各級政府機關送愛心送溫暖紛紛進入了高潮。應該說種種善舉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一部分困難群眾解決了的暫時之需,也為和諧社會增添了一股暖流和滿滿的正能量。
然而,有極個別單位和個人,在選擇捐贈形式和愛心禮物的時候,忽視了受贈群眾的真實需要,把一些自己用不著,別人不需要的東西簡單轉給他人,表面看似有愛心,其實卻是不用心。有的帶著一定的功利目的去做所謂的“公益”,捐了一些毫無實用的東西不說,反而借此機會大肆宣揚自己,讓愛心蒙塵。
當前,社會上的各種愛心捐贈大部分都是自愿的,極少有攤派成份。既然是自愿而為,那就應該真正從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角度出發,想他人之所想,贈送一些適用、實用、能用的實物。即使是為了完成攤派任務的捐贈,那也應該考慮到具體受贈人群的實際需要,好好完成這個奉獻愛心的任務。如果說是黨政機關開展的捐贈幫扶,筆者認為更應該做得更好,因為那代表的不只是具體某個單位某個部門的心意,更是代表黨和政府向群眾送去的溫暖。
筆者認為,愛心捐贈不論是出于自愿還是為了完成某種任務需要,都是在向社會或他人奉獻愛心,捐贈者與受贈者在人格上是處于平等的,絕不能有任何施舍的心態。所以捐贈者在選擇具體捐贈實物時,不能只站在自己“用不著”的角度,還應該站在受贈者“能用到”的實際。這樣,既能保證捐出去的東西實現物盡其用,對他人有幫助,又不會給受贈者一種不被尊重的感覺。這就需要捐贈者事先要與受贈者進行一個溝通,先了解其最需要什么、什么東西最適合。然后用心為其“量體裁衣”,最后實現“精準”對接。(泉州市豐澤區委文明辦洪春來供稿)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