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一則《江蘇女教師監考中去世》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轉發。該文稱,正在考試的初中生在目睹自己老師最后掙扎呻吟時,仍平靜地做完題,該文認為,對于這樣的突發性疾病,如果搶救及時,年輕的老師的生命本來是可以挽回的,并痛批學生是“冷血無知的考試機器”。 (1月18日,澎湃新聞網)
看到這樣的報道,我的腦海會馬上浮現教室里一群學生無視老師發病而繼續考試的一幕,我會為老師的不幸感到惋惜,為學生的“冷漠”感到憤怒,為教育的失敗感到悲哀。
然而,眼見并不為實,因為道聽途說得來的消息,有可能會讓自己陷入以訛傳訛的境地。根據后來泰興市教育局提供的情況說明可以看出,事發之前無論巡考老師還是教室內的學生都沒有發現異常情況,在第一發現時間以最快速度采取相關措施,可以說老師和學生也都盡到了責任。對于一個平均年紀才13歲且掌握急救常識較少的群體,在毫無預料會發生如此意外時,我們不能給予過多的苛責,更不能隨便冠以“冷血”的帽子。
一個鮮活生命在瞬間離去,我們確實會感到非常可惜,作為關注此事件的媒體,筆者認為,應該是點到為止的就事論事,而不是加以過多主觀臆斷的揣摩或猜測。我們應該牢記內容真實是新聞存在的基本條件,也是對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媒體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不能為了吸引眼球,把一些未經甄別的信息混合個人臆想編為新聞內容,甚至扭曲實事,顛倒是非,誤導視聽。孰不知,由于諸多媒體的簡單轉載和人云亦云,硬是讓學生徹底背上了“冷血”的罪名。大家還記否,2015年十大打臉反轉新聞所上演的“跌宕起伏”劇情,其中既有事件當事人為達成某種目的掩蓋事實,更有媒體人為嘩眾取寵或“上頭條”的推波助瀾和刻意包裝。
回到此件事情,筆者不敢隨便否認一些人確實對現行教育制度和狀況表示真切的關注和憂慮,但不能苦于找不到典型案例而此事一出就覺得是找到了絕佳機會,一下子把現場的學生、學校的教育說得一無是處。筆者認為,一群13歲的孩子在這件突發事件中,沒辦法承擔過多的批評和苛責,教會他們掌握更多急救常識和對生命的感悟,同時對教師這一特殊職業給予更多關心和關注,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這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媒體人應有的責任和情懷。俗話說: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媒體人必須把傳播今天的新聞當作書寫明天的歷史,既要對當下負責,又要對歷史負責。切莫為了制造轟動效應,制造聳人聽聞的話題,給社會增添混亂因子。(泉州市豐澤區委文明辦洪春來供稿)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