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師傅向記者展示他較為滿意的旗袍作品,特色在于衣領的紐扣。
東南網1月6日訊(本網見習記者 林先昌)
浙江金華制作旗袍的裁剪師傅王瑩,在網絡上看到了媒體對福州旗袍師傅潘愛儀“一刀剪出一件旗袍”的報道,不惜路途遙遠,從浙江趕到福州來拜師。對此,潘師傅熱心接待,相互切磋。
潘師傅的裁縫店隱藏在鬧市區內,沿著福州市倉山區福建師范大學學生街深巷馬廠街道,低矮的木質結構瓦房,一問附近的居民“旗袍師傅在哪”,他們都能準確的指出位置。因多次被媒體報道,潘師傅在這附近的小區里可出了名。日前,在這鬧市深巷的店里,記者見到潘師傅。

潘師傅認為只有市場基礎,傳統手藝才能更好的傳承。
四十余載“量體裁衣”功夫鑄就“一刀剪”功夫
潘師傅裁縫店里的各式旗袍琳瑯滿目掛著,昏暗的燈光下,他和徒弟正埋頭工作。鼻梁上高懸著一副金絲邊眼鏡,一手持著剪刀,一手握住布匹,按著設計好的尺寸剪裁。被媒體大肆報道的一刀剪功夫,潘師傅謙虛說道:“媒體的報道有點夸張了。”所謂一刀剪,就是沿著布匹一刀剪出衣服的形體,胸型、腰身、臀型等,衣領和袖口要重新再裁剪。
“領袖,領子和袖子是制作好一件衣服的關鍵,更是衣服的靈魂。對于旗袍來說,更是如此。”潘師傅如是說道。
潘師傅早年通過自學成才,經過近四十余年裁剪功夫,制作各式服飾可謂駕輕就熟。“手工裁剪制作衣服離不開‘量體裁衣’這四個字,也是核心。如果深刻領會了這四個字內涵,就可以出師了。”潘師傅對記者說道,而這四個字包含有很多方面的學問,數學、幾何推理、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每個人體型不一,量出尺寸,要用到數學;顧客喜歡哪種布匹料子、哪種款式,揣摩他們的心理,這需要心理學的知識。

潘師傅四十余載”量體裁衣“功夫鑄就了一刀剪功夫。
“京派”“海派”旗袍,得心應手
“看似簡單的一件衣服,其實隱藏著很多學問。”潘師傅這樣說道。
在店里墻上,掛著一些關于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彭麗媛穿著旗袍外事出訪時新聞照片。“有的人都是沖著同款、或者類似的衣服要求設計,我把照片貼出來,可以有個對比和參照。”
潘師傅裁縫店里,面積雖不大,掛著各式、靚麗的旗袍可看花了眼,從進門到里弄堂,色澤靚麗、圖案精美。
在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里,張曼玉扮演的蘇麗珍在劇中穿著更換20多套的旗袍出場,盡顯東方女性的嫵媚和高挑,甚至刮起了一股旗袍熱,復古風。潘師傅介紹,旗袍有分為海派、京派,以上海、北京地域為區分,主要區別在衣領、裙擺和腰身,海派的旗袍有腰身,衣服下擺的扣更往上系。“大上海十里洋場,海派旗袍穿起來更為洋氣些。”潘師傅如此介紹說。
這些年,因市場變化加之顧客品味追求復古風等,潘師傅才一頭栽進了旗袍領域的研究設計中。

看似簡單的量體裁衣,隱藏著很多學問。
有了一定的市場基礎,才能更好的傳承
跟著潘師傅學習的小林,來自南平,年紀不大,原先在衣服工廠里上班,對服裝設計裁剪感興趣,想掌握一門手藝,于是就辭職轉投潘師傅門下。小林說,雖說學手藝是件辛苦的活,但是自己感興趣,樂在其中,何況傳統手藝更需要有人傳承。
潘師傅很認可這個徒弟,覺得現在年輕人能吃苦的不多,而且能靜下心來學習老手藝的人更少。“傳統老手藝的傳承不僅需要我們個人努力,有市場基礎能更好的推動它。”潘師傅如是說道,例如旗袍,首先是顧客喜歡認可,如果它價位在上萬元,民眾對此高不可及,那就沒有意義。
在鬧市深巷中的裁縫店,潘師傅有了一定的名氣,很多人都慕名前來。一位阿姨前來拿女兒結婚時穿的定制旗袍,攤開衣服細看,阿姨稱贊道,做的真好,價格也公道。
“價格適中,普通百姓認可的價位,有了市場基礎,才能更好的傳承,手藝人也是要靠市場吃飯的。”潘師傅笑著說。

面料好、色澤艷麗的布匹是制作服飾的關鍵。

有些旗袍的特色在于一些細節的地方,例如紐扣的設計。

墻上掛著幾件旗袍是為某大學老師量身定做的,要帶去臺灣參加一場旗袍秀。

裁縫店里的小林從工廠辭職后跟隨潘師傅學手藝。

面對這些親手制作的旗袍,他說每一件都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