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美區僑英街道海鳳社區試點“垃圾干濕分離智慧生態循環系統”,打造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模式
泉水灣小區中草藥園的肥料來自廚余垃圾轉化成的有機肥。陳季玉 攝
每袋廚余垃圾清潔工都會仔細稱重并掃描垃圾袋上的二維碼。陳季玉 攝
華僑大學孫成柱博士指導社區工作人員使用“互聯網+垃圾分類處理”智能信息管理系統。 陳季玉 攝
泉水灣小區居民葉月嬌阿姨每次擇菜都把蔬果皮爛菜葉放入廚余堆肥桶。陳季玉攝
東南網1月5日訊(福建日報 田園 杰霖 陳季玉)
核心提示
老百姓自覺將家中的生活垃圾分類,保證清潔樓里不臟不臭,送來的垃圾還可以進行二次深造?每當面對來訪者的疑問,集美區僑英街道海鳳社區泉水灣小區的居民李阿姨總是一臉笑意地回答說:“在我們這里就是可以?!?/p>
迅猛增加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繁瑣環節和高額成本,成為城市管理中的棘手難題,目前,國際上先進的處理方式是實行垃圾分類,使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在探索“互聯網+共同締造”的垃圾處理模式中,泉水灣小區的做法成效顯著,將進一步在全區進行推廣。
垃圾分類
既改善環境又帶來效益
李阿姨說,以前大家都是把一袋袋垃圾丟進小區的垃圾桶里,雖然每天都會被清潔工收走,可是總會有湯湯水水滲出塑料袋,垃圾桶旁的地板越來越臟,經過垃圾桶旁總會有股異味,蒼蠅蚊子嗡嗡飛,時不時還會看見老鼠竄來竄去,現在把廚余垃圾單獨分開后,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而這些垃圾被送往離小區不遠的鳳林清潔樓后,清潔女工會將一袋袋殘羹冷炙打開,倒進一個大桶。接下來,它們將被送往有機垃圾生化處理機中“深造”:經過“廚余堆肥實驗房”的處理,廚余垃圾被分解代謝成了顆粒狀的優質有機肥料,塑料袋則會被另外集中處理。據了解,僅一座清潔樓里的一套廚余垃圾生物處理設備每天可以處理廚余垃圾500公斤,每年可處理垃圾180噸,獲得20噸有機肥,需要被送往垃圾場的垃圾量就大大減少了,垃圾樓也不會有臭味。
據了解,在倒垃圾之前,清潔女工都會先用手機掃一下垃圾袋上貼著的二維碼。原來,小區居民以戶為單位,下載一個配套的手機APP后,可以激活賬戶領到一些二維碼標簽、垃圾投放卡和廚余堆肥桶、垃圾袋,然后將貼好二維碼標簽的垃圾于每周一、三、五、七將廚余垃圾定點投放到小區的“濕垃圾”桶,清潔工就可以掌握到每戶投放的廚余垃圾量,后臺系統會根據輸入的信息,給予用戶相應的積分,居民可以在APP上查詢并到社區居委會兌換相應獎品。
李阿姨一邊演示垃圾如何分裝,一邊告訴記者:“如此一來,不僅家里干凈清爽了許多,還可以用積分換獎品,比賣廢品‘掙’得多?!?/p>
筆者看到,在泉水灣小區樓道門口和重要節點等顯眼的地方,整齊擺放著八九個垃圾桶,貼著“干垃圾”、“有害垃圾”等標志,一目了然,便于識別,而這些垃圾桶邊上的地上,十分干凈。居民在附近散步、聊天,也沒有任何不適的感覺。
垃圾桶周圍不臭不臟,生活環境好了。那可對居民個人來說,把廚余垃圾單獨裝袋不麻煩嗎?每周一、三、五、七才定點投放,存放在家里不會臭嗎?
“這樣一點也不麻煩,而且垃圾集中起來幾天再倒一次,也可以節省下很多塑料袋?!崩畎⒁處еP者來到她家,在她的廚房里,擺放著兩個垃圾桶,一個是普通的垃圾桶,存放著紙巾、包裝袋等日常生活中丟棄的干垃圾。另一個便是社區分的廚余堆肥桶,外觀上和家庭普通垃圾桶差不多。李阿姨把剩菜剩飯、果皮菜葉等倒進這個桶,再撒點EM菌活性發酵菌糠,就可以防止廚余腐敗變臭,裝滿一桶再倒掉。
循環利用
給錯放的資源找出路
在泉水灣小區,有片中草藥園,種植了薄荷、枸杞、九層塔、魚腥草、蘆薈、檸檬等20多種平常生活中常見的中草藥植物,陳阿姨的孫子這幾天有些咳嗽,她專門到這里采薄荷葉回去給孫子煮水喝。
海鳳社區負責人林少玲告訴我們,小區居民投放的廚余垃圾處理成的有機肥部分會被返撥回社區,用于小區綠化用,所以他們建了這片中草藥園,作為少兒生態環保教育實踐基地,可以讓青少年們從小親近中草藥,認識中草藥,增長對中醫知識這一傳統文化的了解。有需要的居民也可以到這里來采摘。
廚余垃圾被集中處理成有機肥,那其他垃圾怎么辦呢?林少玲介紹說,解決了垃圾的干濕分離,可回收的垃圾才能真正得到回收,完成分類的垃圾將得到不同的“待遇”。
據統計,目前生活垃圾中約70%為廚余垃圾,約20%為可回收垃圾,不可利用的垃圾只占10%左右。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處理是有效解決垃圾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基礎,而要真正實現垃圾的分類處理,干濕分離則是關鍵。
濕垃圾尤其是廚余垃圾占據生活垃圾的主要部分,由于含有極高的水分與有機物,很容易腐壞,產生惡臭,是生活垃圾中很難解決的部分,直接影響著垃圾分類的效果,設想一下,那些原本可以被回收利用的廢紙、容器、金屬、玻璃、紡織品,如果混雜在酸腐剩菜湯飯中被玷污,自然難以回收再利用。而現在,得知水泉灣小區的垃圾實現了干濕分離,立即就有環保公司找上門來,主動要求來回收“干垃圾”,這些“干垃圾”經過妥善處理和加工,可以轉化為新的資源,這樣一來,真正的“垃圾”所剩無幾。而且舊電池、廢棄燈管、過期藥品、廢棄日用化學品等這些“有害垃圾”被隔離開來,就能得到集中的科學處理,防止它們污染土壤和水源。
全面推廣“垃圾變寶”經驗值得推廣
泉水灣小區一期“互聯網+垃圾干濕分離”智慧生態循環小區建設試點從2015年11月29日啟動以來,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的行動中來的社區居民不斷增加,餐余垃圾投放量與日俱增,每天都有人加入到泉水灣小區垃圾分類實踐群中,大家在這里交流垃圾分類的心得和收獲。
在泉水灣小區居民的推薦下,筆者加入了這個微信群,群里非?;钴S,經常有人詢問哪些垃圾屬于“濕垃圾”“干垃圾”或“有害垃圾”。據說,剛開始實行垃圾分類時,有人把紙尿褲也放進了“濕垃圾”的袋子,如今,已經越來越多的人懂得,大塊的骨頭、海蠣花蛤殼最好不要放進“濕垃圾”里,普通干電池已基本實現無汞,可以和普通垃圾一起焚燒填埋處理。
居民們還經常在這里“炫耀”自己的積分和排名。泉水灣小區有個環保排名,根據積分共分5級,分別是:環保新手、環保衛士、環保達人、環保先鋒和環保之星,排名靠前的可以獲得有機肥等獎勵,積分多的自然可以得到更豐厚的獎品。
舉手之勞做環保,贏得整潔優美的居住環境,還能賺積分換獎品,這樣的好事自然讓居民們樂于參與并津津樂道,而那些沒有參與的居民也會通過后臺的數據庫“暴露”出來,社區和物業做工作就有了“目標”。一些居民甚至只管分類,并沒有一一貼上二維碼,體現了重在參與的熱情,營造出“垃圾分類人人動手,干濕分離家家行動”,共同建設資源循環生態環保社區的和諧氛圍,成為“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生動實踐,社會管理創新的鮮活樣本。
據統計,集美區常住和流動人口約有80萬人,每天產生的垃圾超過500噸,而廈門每天的生活垃圾有3000噸左右,這個數字還在與日俱增,而每噸垃圾目前的處理成本要400元,日積月累,這將是多么巨大的壓力,多么巨大的浪費。變以治理和約束為主的模式為獎勵手段,還運用互聯網進行管理,真正激發了居民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集美區用共同締造的理念創新社會管理的成功模式,這種模式簡單易學,可以復制,集美區目前已著手制定相關政策,不斷健全垃圾分類回收制度與監督機制,預計不久后,將把“互聯網+垃圾分類處理”智能信息管理系統在全區鋪開,為美麗廈門建設增光添彩。
全民參與“互聯網+共同締造”合力破解難題
有人說,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泉水灣小區的做法實現了就地簡單化循環處理,既為這些放錯地方的資源找到了出路,又使居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加美麗整潔。那么,這么好的辦法是誰想出來的呢?
泉水灣小區是位于集美僑英街道的一個復合型社區,這里因交通方便吸引了大批購房者,但由于地處城鄉接合部,剛入住時,居民們發現這里的環境沒有期待中那么好,尤其是臟亂差現象還比較嚴重,居民們意見很大,小區物業為此也很頭痛。
這種情況得到集美區委區政府和僑英街道的高度重視,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集美區決定在這里推行垃圾分類。這項工作說起來簡單,實際操作卻很復雜,光靠政府相關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居民積極主動地配合。
集美區把推動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與循環利用工作作為實施人文集美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美麗廈門示范區,提升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舉措。僑英街道主要領導親自組織成立了“大地之友環保志愿者協會”,街道、社區干部和泉水灣業委會委員帶頭嘗試垃圾分類、廚余堆肥,還在僑英街道開辟了一間廚余堆肥房,建立了QQ群、微信群,工作之余,大家經常交流分享廚余堆肥處理制作成有機肥料的經驗和成果,在實驗團隊的反復實踐和共同努力下,還攻克了EM菌量產技術,實現了EM菌液態的自主制作,解決了廚余垃圾的除臭問題,使垃圾分類人人可為,人人能為,成為舉手之勞。
最棘手的廚余垃圾有了解決方案,最重要的就是得到居民積極主動的配合。一方面,海鳳社區組織泉水灣小區物業和居民代表到集美區行政服務中心餐廚垃圾生化處理站、集美大學餐廚垃圾生化處理站等地方參觀,感受垃圾經過分類處理后的效果;一方面,集美區積極進行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研究實踐,與華僑大學共同研發了“互聯網+垃圾分類處理”智能信息管理系統,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和高端處理設備,實現社區用戶垃圾投放內循環和社區垃圾處理外循環的全程監管,確保垃圾真正得到分類有效處置,變廢為寶,資源循環利用。通過互聯網的力量,泉水灣小區的居民、垃圾管理員(清潔工)、清潔樓里的垃圾處理機、小區業委會、社區居委會等等垃圾分類處理每個環節的對象都被整合到一個平臺上,基本形成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與循環利用的設施體系。這個項目還被列入今年第十三屆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簽約項目,處于國內先進水平,填補了廈門市空白。
集美區通過“互聯網+垃圾分類處理”綜合管理系統,與此同時,集美區廣泛開展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和倡導工作。僑英街道組織居委會干部、泉水灣小區物業、業委會委員、樓長和居民代表等進行培訓,了解垃圾分類的意義和操作流程;在泉水灣小區的宣傳欄上張貼著關于垃圾分類說明及圖片,通過宣傳單和群發短信等方式,使小區居民能夠對垃圾分類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僑英街道辦事處聯合集美區建設局、教育局共同編寫了《環保與生活——垃圾分類教育讀本》,通過代表集美的文明使者“阿集”“小美”聊生活垃圾和環境保護的方式,圖文并茂地介紹生活垃圾的來源、危害、分類的意義、怎樣分類、分類后的處理等知識,并納入街道范圍內所有小學的實踐課程,從娃娃抓起,普及生態環保知識,讓小手牽大手,共同推進社區家庭垃圾分類工作。
注:該言論僅代表網友觀點,未經本網調查、核實。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