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
既改善環境又帶來效益
李阿姨說,以前大家都是把一袋袋垃圾丟進小區的垃圾桶里,雖然每天都會被清潔工收走,可是總會有湯湯水水滲出塑料袋,垃圾桶旁的地板越來越臟,經過垃圾桶旁總會有股異味,蒼蠅蚊子嗡嗡飛,時不時還會看見老鼠竄來竄去,現在把廚余垃圾單獨分開后,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而這些垃圾被送往離小區不遠的鳳林清潔樓后,清潔女工會將一袋袋殘羹冷炙打開,倒進一個大桶。接下來,它們將被送往有機垃圾生化處理機中“深造”:經過“廚余堆肥實驗房”的處理,廚余垃圾被分解代謝成了顆粒狀的優質有機肥料,塑料袋則會被另外集中處理。據了解,僅一座清潔樓里的一套廚余垃圾生物處理設備每天可以處理廚余垃圾500公斤,每年可處理垃圾180噸,獲得20噸有機肥,需要被送往垃圾場的垃圾量就大大減少了,垃圾樓也不會有臭味。
據了解,在倒垃圾之前,清潔女工都會先用手機掃一下垃圾袋上貼著的二維碼。原來,小區居民以戶為單位,下載一個配套的手機APP后,可以激活賬戶領到一些二維碼標簽、垃圾投放卡和廚余堆肥桶、垃圾袋,然后將貼好二維碼標簽的垃圾于每周一、三、五、七將廚余垃圾定點投放到小區的“濕垃圾”桶,清潔工就可以掌握到每戶投放的廚余垃圾量,后臺系統會根據輸入的信息,給予用戶相應的積分,居民可以在APP上查詢并到社區居委會兌換相應獎品。
李阿姨一邊演示垃圾如何分裝,一邊告訴記者:“如此一來,不僅家里干凈清爽了許多,還可以用積分換獎品,比賣廢品‘掙’得多。”
筆者看到,在泉水灣小區樓道門口和重要節點等顯眼的地方,整齊擺放著八九個垃圾桶,貼著“干垃圾”、“有害垃圾”等標志,一目了然,便于識別,而這些垃圾桶邊上的地上,十分干凈。居民在附近散步、聊天,也沒有任何不適的感覺。
垃圾桶周圍不臭不臟,生活環境好了。那可對居民個人來說,把廚余垃圾單獨裝袋不麻煩嗎?每周一、三、五、七才定點投放,存放在家里不會臭嗎?
“這樣一點也不麻煩,而且垃圾集中起來幾天再倒一次,也可以節省下很多塑料袋。”李阿姨帶著筆者來到她家,在她的廚房里,擺放著兩個垃圾桶,一個是普通的垃圾桶,存放著紙巾、包裝袋等日常生活中丟棄的干垃圾。另一個便是社區分的廚余堆肥桶,外觀上和家庭普通垃圾桶差不多。李阿姨把剩菜剩飯、果皮菜葉等倒進這個桶,再撒點EM菌活性發酵菌糠,就可以防止廚余腐敗變臭,裝滿一桶再倒掉。
注:該言論僅代表網友觀點,未經本網調查、核實。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