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互聯網+共同締造”,探索垃圾處理新模式
??? 集美區僑英街道海鳳社區試點“垃圾干濕分離智慧生態循環系統”,打造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模式
泉水灣小區中草藥園的肥料來自廚余垃圾轉化成的有機肥。陳季玉 攝
每袋廚余垃圾清潔工都會仔細稱重并掃描垃圾袋上的二維碼。陳季玉 攝
華僑大學孫成柱博士指導社區工作人員使用“互聯網+垃圾分類處理”智能信息管理系統。 陳季玉 攝
泉水灣小區居民葉月嬌阿姨每次擇菜都把蔬果皮爛菜葉放入廚余堆肥桶。陳季玉攝
東南網1月5日訊(福建日報 田園 杰霖 陳季玉)
核心提示
老百姓自覺將家中的生活垃圾分類,保證清潔樓里不臟不臭,送來的垃圾還可以進行二次深造?每當面對來訪者的疑問,集美區僑英街道海鳳社區泉水灣小區的居民李阿姨總是一臉笑意地回答說:“在我們這里就是可以。”
迅猛增加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繁瑣環節和高額成本,成為城市管理中的棘手難題,目前,國際上先進的處理方式是實行垃圾分類,使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在探索“互聯網+共同締造”的垃圾處理模式中,泉水灣小區的做法成效顯著,將進一步在全區進行推廣。
注:該言論僅代表網友觀點,未經本網調查、核實。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