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做了好事卻陷入麻煩的事時有發生,社會公信力頻頻受損。“好人法”作為以法律助推道德建設的一種創新嘗試,在廣州、杭州、北京等地業已實施,并取得一定成效,相當于給公眾注入一劑“強心針”。但處于起步階段的“好人法”還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方面。“好人法”是否能維護公民權益、落地情況如何、還面臨哪些問題?記者在廣東進行了實地探訪。(12月21日 《人民日報》)
根據統計,近年來采取法律手段保障公民從事善行之舉的省份、城市,已經越來越來越多。通過立法的方式,補齊法律層面的短板,減少公民因辦好事而遭受誣賴的情形,并為見義勇為免除后顧之憂,顯得尤為重要和必須。在不斷完善“好人法”的基礎上,人們做“好人”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對于烘焙社會文明道德之風、匯聚善行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眾所周知,如今的社會,人們往往面臨著“不敢扶”的怪現象。面對跌倒的老人、摔倒的孩童,人們似乎總是害怕被誣陷,于是很多人都采取了旁觀的態度。其實,“不敢扶”現象的出現,也從側面體現出了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有待提高,但是如何提高信任感卻一直鮮有良方。“不敢扶”不過是當前不敢做好事的一個縮影,很多人做了好事之后,不僅不會得到褒揚和贊許,反而可能背負道德指責和訛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然會成為很多人的處事方式和手段。即便,做好事被誣賴、被訛詐只是小概率事件,但也顛覆了正義理念的認知,社會的道德重建之路必然會越來越崎嶇。
仔細分析,當前之所以做好人“不容易”,確實存在深層次的原因。比如,中國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長期的醫療保障問題、對司法公正的焦慮等等。同時,就目前的法律制度來看,對于如何保障好人的善行和義舉,依然存在不完善和真空情形,更讓“辦好事”面臨巨大的成本焦慮。雖然,做好事不過是道德層面的議題,但假如陷入到“徒善不足以自政”的怪圈中,就有必要將道德議題上升到法律層面,讓法律成為弘揚善德之行的重要保障。
好人做好事的背后,一旦好人遭受他人誣陷,被幫助者不僅有違道德良知,更應該接受法律的嚴懲。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倉廩足而知廉恥”,在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當下,道德良知的構建不能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話題。縱觀很多地方的“好人法”,不僅僅對誣陷好人之人給予懲罰,而且還對見義勇為、無私奉獻等善行,從制度保障、福利救濟等方面給予了傾斜照顧。如此之下,不僅會讓某些訛詐行為遭受沉重打擊,而且還會減少或杜絕善行之人的后顧之憂,“好人法”的效果和價值值得期待。
一部“好人法”,不僅僅是對善行之舉的呵護,更是對社會道德風氣形成的有力推動。法律的要義和價值,正是在于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從而實現懲惡揚善的目的。不難想象,立足于法律善意與正義的視角,“好人法”必將得到進一步完善,善德之花必將開滿社會每個角落。(荔城區委文明辦供稿)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12-10思明“善心善行365”推動市民文明行為示范養成
- 2015-12-04倉山區開展“善行天下·感恩有你——助殘幫扶公益行”
- 2015-10-12廈門啟動“日行一善”活動 將在全市推行打造“善行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