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改裝三輪車
帶母親兜風13載
為了帶母親兜風一次,年過花甲的鄭忠平要從6樓跑上跑下3趟:先把椅子搬下樓,放到三輪車上,再上樓把母親背下來,讓她坐在椅子上,這才可以啟程去兜風。兜風后,再把母親背上樓。然后再下樓拿椅子上來。
這輛三輪車,是用一輛上世紀80年代的“鳳凰”牌自行車改造的。2002年,母親中風后行動不便,鄭忠平決定提前退休,在家里做起了媽媽的貼心“小棉襖”。母親生病前喜歡出門散心,機械檢修技術人員出身的鄭忠平就干回“老本行”,把“鳳凰”牌自行車改造成三輪車。此后,只要天氣好,他一定會用這輛三輪車帶上母親,從金茂花園家中一路騎到海滄市民廣場。“坐在三輪車上兜風,媽媽看起來很開心。”鄭忠平說,如果上午有出去散心,母親午覺就會睡得很香。
鄭忠平有嚴重的痛風。有一次,他痛風發作正好碰上母親出院,盡管腳腫得厲害,他還是堅持把母親背上樓。“每走一步都痛。”鄭忠平說,再痛也要忍著,要讓母親安全回家。
“現在背得動就背,以后背不動了再想辦法。”鄭忠平說,自己5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媽媽一個人把他帶大,很不容易。說著,他低頭用溫柔的眼神看著母親,捋了捋她的白發。
一張自制輪椅
成為母親在家的代步工具
不僅是三輪車,家里其他大大小小的物件也都是鄭忠平為母親量身改造的。他給小木椅加了四個可拆卸的輪子,用作母親在家中的代步工具。為了方便母親在房間里如廁,他按照馬桶蓋的形狀,給另一張小木椅挖了個洞,再在下面放一個便盆,一個簡易馬桶就改造完成。
每天,鄭忠平7點起床做好早餐,8點把母親叫醒,穿衣、洗臉、上廁所、打胰島素、喂飯、喂藥、做腹膜透析、兜風,母親的飲食起居,他都打理得井井有條。而做這些,母親要不斷地移動到不同位置,這時候,鄭忠平自制的輪椅就派上了用場。比如,母親要上廁所,鄭忠平就把母親從客廳的躺椅上扶起、抱到自制輪椅上,推到房間里,再將母親抱到馬桶椅上。如廁完畢后,再讓母親坐著輪椅回到躺椅上。
記者做了個簡單的計算,鄭忠平每天幫母親做4次腹膜透析,背她上6次廁所,加上早上起床、晚上睡覺,他每天至少需40次將母親抱起——母親體重110斤,鄭忠平自己是120斤。對于已經60多歲的鄭忠平而言,這并不輕松。
為了方便夜間照顧母親,他把自己的床搬到了母親的房間,“她中風后,膽子就變小了,需要人在身邊陪伴。”一天24小時,他很少離開母親身邊,只有在母親午休時,他才會出去買點東西。
【記者手記】
像照顧孩子那樣照顧母親
走進鄭忠平的家時,他正給母親穿衣服。由于母親的手臂無法伸直,每穿一只袖子都很艱難。鄭忠平給母親穿一件衣服,花了近1.5分鐘。這一切就是他的日常生活,甚至已經成為了生活的全部。
一個細節讓我最為動容。被背起來時,老人家好像有點不愿意,鄭忠平用慈愛的眼神看了母親一眼,輕撫她的頭。80多歲的老人家,像個小孩一樣被兒子照顧。
生命的輪回是如此神奇,老年是第二個嬰兒期,而我們往往習慣了第一個嬰兒期,卻對第二個嬰兒期毫無準備,或者惶恐不安。作為記者,每一次采訪,都是一次學習——這一次,我學到的是,像鄭忠平一樣,慢慢成為爸媽堅強的依靠吧。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