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鄭忠平,1952年生,福建寧德人,現(xiàn)居住在廈門海滄。2002年,母親中風(fēng)偏癱,他提前退休,回家照顧母親;13年來,他每天把行動不便的母親從6樓背下,用自己改造的三輪車帶著母親兜風(fēng);喂飯、喂藥、送醫(yī),母親的飲食起居,他都打理得井井有條。
>>人物原聲
“現(xiàn)在背得動就背,以后背不動了,再想辦法。”
60多歲的鄭忠平,想盡辦法把媽媽背起來,就為了讓媽媽去轉(zhuǎn)轉(zhuǎn)。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林桂楨 圖/記者黃曉珍)上午10點(diǎn)鐘,63歲的鄭忠平瞅了瞅窗外,天氣不錯,母親該出去兜兜風(fēng)了。
母親正坐在躺椅上。他給她穿上一雙小棉鞋,又拿了個枕頭墊在她背后,然后背對著母親蹲下,手往后伸,分毫不差地抓住母親的手臂搭在自己肩上。此時,母親嘟囔了一聲,他轉(zhuǎn)過身來,像對孩子一樣輕撫她的頭,然后再次背對母親蹲下,咬緊牙根用力將母親身體托起,背在身上,緩緩地走下樓去。
這一背就是13年。體重120斤的鄭忠平,每天背著110斤的母親走上走下爬6層樓,用自己改裝的三輪車帶著她去兜風(fēng),只為讓母親心情愉悅。
照顧母親幾乎成了鄭忠平生活的全部。63歲的他,每天要給82歲的母親做4次腹膜透析,喂她吃5次藥,背她上6次廁所——光是用力把母親扶起、抱到輪椅上這個動作,他每天就要重復(fù)不下40次。
一張透析記錄卡
每天4次透析,喂65粒藥
鄭忠平有一張小卡片,“12月4日,10:10出1900ml,10:20入2050ml……”,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母親每次腹膜透析的時間和出入量。小卡片約半個月?lián)Q一張,迄今為止,鄭忠平已經(jīng)寫滿了一大沓這樣的卡片。
鄭忠平告訴記者,母親在年初得了尿毒癥,即便出院后,也須每天做4次腹膜透析。這不是個簡單的事,需要三次移位。首先,要先把母親從躺椅上扶起,抱到裝有輪子的椅子上推至房間里,然后再次把她抱起來,坐到鄭忠平自制的透析椅上。為了讓母親體內(nèi)的透析液能夠盡快排出,他放了兩個箱子在透析椅上,以抬高坐墊的位置,而這也意味著要將與自己體重接近的母親抱上透析椅,需要更多的體力。母親排掉體內(nèi)的透析液后,鄭忠平把母親挪到床上,開始輸入透析液——這是第三次移位。
鄭忠平說,母親患有多種疾病,如冠心病、腦中風(fēng)、高血壓、糖尿病、尿毒癥等。每天給母親喂藥,自然成了他必做的功課。“來,吃藥了。”鄭忠平左手扶著母親的頭,右手把一粒膠囊塞進(jìn)她的嘴里,并用手指將藥推至她的咽喉處,而后往她嘴里送了一勺水,“她吞咽困難,必須要把藥送到她咽部才能吞下去。”一粒,兩粒……他連續(xù)用同樣的方法給母親喂了7個膠囊、6個藥丸。每天,母親要吃5次藥。
為了配合母親的治療,鄭忠平的飲食習(xí)慣也變了。由于吞咽困難,母親不能吃硬的食物,鄭忠平便把蔬菜煮得爛熟,有的還要用攪拌機(jī)打碎,然后一口一口給母親喂進(jìn)去。如果母親吞不下去,鄭忠平就用手指把食物撥到她咽喉處。因此,一小碗米飯,要喂一個小時才能吃完。“醫(yī)生曾建議裝鼻飼管,但我不同意。”鄭忠平擔(dān)心,吞咽功能用進(jìn)廢退,一旦裝了鼻飼管,母親以后就更不會吞咽了,因此他寧可多花點(diǎn)時間給母親喂食。
![]() |
![]() |
責(zé)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