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國際志愿者日”,近年來,志愿者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身邊,作為現代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志愿服務被人們漸漸熟知。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務中,志愿者們收獲良多,他們也用發生的身邊的一個個故事,詮釋“志愿”意義。
“太西陽光”公益組織成員張毅
在公益事業中尋找自己
17歲,他藏起同齡人常有的叛逆,把“幫助”變成與人交往的紐帶;17歲,他的大愛情懷異常“早熟”,已在公益道路上走了足足3個多年頭;17歲,他的青蔥歲月里少了情竇初開、少了躊蹴迷茫、少了無邊幻想,卻多了對留守兒童的牽掛、對困難群體的幫扶、對愛心活動的操持……
張毅,畢節民族中學高二年級學生、畢節“太西陽光”公益組織最年輕的志愿者。這名17歲的少年,他的記事本里記載著的,是對公益事業的熱忱和執著。
初識公益組織是在2011年,那時的張毅還不到14歲。從小深受祖父“救世濟人”思想影響的他,對公益有一種莫名的崇仰。因而,當見到有公益組織進行愛心捐助時,他萌生了參與其中的想法。于是,張毅在那年加入當時畢節一個叫“愛+1”的公益組織,開始了他的志愿者生涯。
原本對公益一知半解的張毅在接觸到各種公益活動之后發現,自己需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因為隨著認識的加深,他發現就在自己的身邊,竟有那么多需要幫助的人。于是,自發捐款、愛心倡議、慷慨解囊……成為他生活里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張毅的最初理解里,公益其實就是幫助他人,幫助貧困的山里孩子、殘疾老人,乃至身邊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同學。然而,要真正幫助到他人其實并不簡單。就如其所說:“世界上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同,有人急需物質,有人急需精神補給,我們所提供的那些善良,并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
心中有這樣的理解時,已經是2013年。那年,“愛+1”公益組織解散,張毅加入了由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原畢節學院)大學生組織的“太西陽光”公益組織,成為其中最年輕的成員。
那年,張毅15歲,但他已經可以自發組織志愿者開展“慰問畢節福利院”活動、組織愛心募捐活動、發動邊遠學校“夢想圖書館”建設;他還會以實際行動感染身邊叛逆的“問題學生”,讓他們找到人生的目標;他也會在每一次到貧困山區開展愛心捐贈活動時,帶動大家開展“感恩演講”,讓參與者們真正感悟到“愛心”所蘊藏的真正意義……
在志愿者生活里,張毅所組織的愛心捐贈不計其數,所籌建的“愛心圖書館”惠及七星關區、赫章、威寧等農村小學,幫助過的困難學生遠及四川等地。
當看到那些曾經“游手好閑”同學重樹理想和信念時,當看到山區留守兒童們一次次露出天真燦爛的笑容時,當走進某個邊遠的鄉村小學暮然發現那里竟也有自己發動捐建起來的“愛心圖書館”時……張毅覺得,自己已經無法再離開公益這條路了。
張毅說,14歲到17歲,他其實是在尋找自己,17歲以后,是為了證明自己選擇公益這條路是對的。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