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寧市年近九旬的郎佩茹曾經做過二十多年的社區志愿者,如今,年老獨居的她也成了志愿者服務的重點對象,獨居的她沒有感到孤獨,反而時時感受著來自他人的關愛。實際上,像郎佩茹老人這樣的享受他人提供的志愿服務的曾經的志愿者不在少數——在向他人提供服務的同時,志愿者們也收獲著來自他人的幫助。而這,正是對“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的最好詮釋。
必須有強烈的奉獻精神,有對他人發自內心的愛,才會心甘情愿地向他人伸出友愛之手,并且,作為一名志愿者,還必須愿意付出一定的時間、精力甚至是金錢,否則志愿工作很難做好。這么看起來,作為一名志愿者,其所做的一切都是利他的,自己不僅無所得,甚至還要有所失。
其實不然。正如志愿者精神中所言的那樣,互助也是志愿者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因為,在你通過自己的志愿者行動對他人提供幫助的同時,你也在享受著他人的幫助。從短期來看,伴隨著奉獻而來的主要是精神的愉悅——因為,一個自覺自愿的志愿者,可以從幫助他人的行動中獲得極大的精神愉悅,這種愉悅本身就是一種回報——而從長期來看,當你的志愿行為帶動起更多的人投入志愿活動時,當志愿活動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一直延續時,你,或者你的后代,以及你的親屬,都有可能成為志愿服務的對象,從別人的志愿服務中受益。
比如,今天你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務,當有一天你不可避免地老去時,你也會從他人針對老年人的志愿服務中獲得幫助;今天的你為貧困的人提供志愿服務,當有一天你遭遇變故成為貧困者中的一員,或者若干年、若干代之后你的后代不幸成為貧困者中的一員時,你或你的后代也將從他人的志愿服務中獲得幫助。
世事變幻,沒有人能夠保證自己未來永遠不需要來自他人的幫助,那么,今天的你通過向他人提供志愿服務種下的一顆奉獻、友愛的種子,未來一定會在某個時刻使自己從中獲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志愿服務具有強烈的互助性質,一種跨越時間的互助。
致力于幫助他人的志愿者,從他人那里得到幫助并非他們幫助他人的出發點,也非他們的主動追求,但卻是客觀的結果。實際上,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得以延續,正在于這種基于友愛的互助;人類社會之所以存有美好,正是因為人群中一直存有對他人無私奉獻的精神。
“好人有好報”是人們對好人最美好的祝愿,但在奉獻、友愛的精神并不普及的時代,對好人的“好報”帶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在志愿者精神越來越普及的時代,對好人的“好報”就不再是偶然的小概率事件,而是好人必有好報的大概率事件,甚至是必然事件。比如,廣東省就成立了“關愛好人”基金;河南鄭州則在住房保障、創業擔保貸款等方面為優秀志愿者提供優先或優惠;而福建的晉江也出臺了針對志愿者的優待措施,不僅通過優秀志愿者等榮譽稱號的評選,對志愿者進行精神獎勵,更通過為志愿者投保、針對“新晉江人”推出志愿服務時間納入流動人口市民化積分優待管理措施,使志愿者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志愿者為他人、為社會提供志愿服務,社會回報志愿者,這何嘗不是一種“互助”呢!
目前,我國志愿服務的發展,正在經歷由針對特定主題、特定活動,在特定時間、空間提供志愿服務,向日常的、身邊的志愿服務轉變,這是志愿者精神的進一步深化和普及。可以想見,在未來,每一個街道、每一個社區的每一個人都能自覺自愿地向他人提供志愿服務,并且從他人的志愿服務中獲得生活的便利,到那時,我們的社會必將更加的和諧、安寧——這正是倡導志愿者精神的最終目的所在。(張楠之)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