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水英老人(右二)常到自己參與捐建的建筑和道路周圍走走,看著家鄉越來越好,她十分開心
東南網11月24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吳臻 余少林 夏雨晴/文 肖春道/圖)
感動理由
長樂猴嶼鄉的一面墻上,立著一塊公德碑,幾行古樸的文字,記載著一個華僑老人捐資建設家鄉的故事:在美國做了20多年保姆,省吃儉用攢下200多萬元,幾乎都用在了家鄉的建設上。道路、防洪堤、衛生院、敬老院……村里無數基礎設施的建設,都飽含著她的汗水。
這位華僑老人名叫楊水英,今年已是86歲的高齡。近來每一年,她總要回到家鄉,看看這個因為她而漸漸變得“陌生”的地方。她說:辛苦錢能換回鄉親們的安樂,是她最大的福氣。
依姆紐約討生活 洗碗當保姆
一頭齊耳的短發、一身有些舊的衣裳,眼前的楊水英,看起來與村子里的老人無異,操著一口流利的福州話,手上滿是操勞留下的老繭。86歲的她身子骨已經不是很利索,但是今年國慶節前夕,她仍然同往年一樣,堅持從紐約回到家鄉。村里已經沒有太多親人,卻依舊是最令她掛心的地方。
“想想去美國都已經34年了!”楊水英感嘆。她告訴記者,她1929年出生在馬尾亭江鎮,16歲時嫁到猴嶼鄭家,丈夫早年下南洋謀生,后來輾轉到美國。1981年丈夫接她到紐約時,她已經52歲了。
當時楊水英一家人在美國的日子并不好過,因為出國前一直是名家庭主婦,楊水英只認識幾個字,英文更是一竅不通,找工作四處碰壁,只能在唐人街福州老鄉開的店里干點簡單的活,“洗碗工、流水線上的計件工人,什么都干。”
在紐約呆了一段時間后,她發現這里的生活節奏很快,很多打工的年輕人都沒時間照顧孩子,而紐約的幼兒園只接收3歲以上的孩子。“我家務做得好,帶孩子也是我的長項。”于是楊水英在家中開了個“托管班”,幫那些華人照顧3歲以下的孩子。
一開始只有附近的老鄉送孩子過來,后來送來的孩子越來越多,甚至還有不少美國家庭的孩子,這讓已經50多歲的楊水英十分疲勞,“最多的時候一天帶7個孩子,到晚上腰都直不起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11-03連城義工開展“情系教育·傳遞愛心”捐助活動
- 2015-10-2611位廈企老總18天川滇藏助學行 共捐助139名學生
- 2015-09-15聚合兩岸愛心助力貧困學生 海滄捐助32名寒門學子
- 2015-09-06福州企業捐助98歲高齡抗戰老兵1萬元 向老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