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必須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作出專門部署、提出明確要求。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認真貫徹落實,將精神文明建設推向更高水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良好的文化條件。
深刻認識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重大意義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總括和結晶。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確定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習近平同志指出,要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我們要進一步深化對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極端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增強新形勢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實踐自覺。
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決定著我們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和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艱辛探索和成功實踐,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治國興邦的重大戰略,成為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國際環境更加復雜,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對我實施西化分化。國內社會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不同思想文化、不同道德觀念、不同價值取向的碰撞交鋒更加頻繁。面對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我們必須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確保我們的事業始終沿著正確道路前進。
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內容。我們要建成的全面小康、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僅是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家家倉廩實衣食足,而且是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人人知禮節明榮辱。這些年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多樣化、差異化特征日益明顯;但一些地方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比較貧乏,尤其是在物質財富快速增長的同時,有的黨員干部信仰迷茫迷失,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比較嚴重,人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有待提高。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決勝階段,我們必須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弘揚真善美、樹立新風尚,把滿足需求與提高素質結合起來,把服務人民與引導群眾結合起來,努力實現“文化小康”。
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是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支柱。精神力量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為深沉厚重的力量。縱觀人類發展史,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那些在當時物質文明強盛的國度,通常也創造了代表那個時代的精神文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需要在物質生產上不斷創造奇跡,同時也需要在精神文化上書寫新的輝煌。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既表現為以經濟科技為核心的國家硬實力的直接較量,也表現在以精神文明建設為引領的國家軟實力的深度角逐。中華民族走過苦難輝煌的近代歷史,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歷經革命、建設、改革的不懈奮斗,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肩負偉大的歷史使命,我們必須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高舉精神旗幟、傳承精神基因、強化精神紐帶,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譜寫中華文化新的篇章。
準確把握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
新形勢下,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必須按照《建議》的要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貫徹落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方針原則,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這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職責。必須緊緊圍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戰略方位和工作重點,謀劃精神文明建設、部署文化改革發展,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凝聚精神動力、營造輿論氛圍、增強道德支撐。
以理想信念為根本。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和中心環節。必須緊緊抓住理想信念這個根本,凝魂聚氣、強基固本,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重在建設。重在建設、以立為本,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針。必須求真務實、真抓實干,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加強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創作,抓好工程項目,抓好日常平常,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必須建章立制、依法管理,妥善處理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必須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動中華文化走向現代化。
為民利民惠民。以人為本,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發揮人民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多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改革創新。全面推進理念創新、體制創新、手段創新、工作創新,是增強精神文明建設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開創新局面的必由之路。必須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積極探索有利于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有利于破解工作難題的新舉措、新辦法和新載體、新途徑,加快文化機制、內容、業態、形式等各方面創新步伐,引領時代潮流,引領時代風氣。
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必須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體制和工作格局,打好組合拳、奏好交響樂,匯聚起精神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推動文化創新創造,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切實抓好精神文明建設的各項任務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按照《建議》精神,把“兩個文明”作為統一的奮斗目標,一起部署,一起落實,全面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切實把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堅定人們的信仰和信心作為我們工作的首要任務。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導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最鮮活的馬克思主義。要把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作為一項長期的政治任務,以黨委中心組和領導干部為重點,堅持用講話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帶動干部群眾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學而信、學而用、學而行,不斷增強政治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報刊網絡理論陣地的作用,充分發揮黨委中心組及其他宣傳思想文化陣地的作用,推進黨的思想理論建設。
堅持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我們的時代主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的興國之魂。要把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作為我們工作的聚焦點、著力點、落腳點,堅持價值觀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提升全民族的精氣神,塑造全社會的新風貌。要在貫穿結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做到經常抓、長期抓,真正把核心價值觀叫響、做實。精心設計和組織好主題實踐活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科學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在全社會形成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注重通過法律法規、體制機制、政策措施、鄉規民約等,向社會傳導正確的價值取向,維護主流價值和公序良俗。
扶持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創作生產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是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要深入實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強文化人才培養,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動,鼓勵原創和現實題材創作,加強和改進文藝評論、文藝評獎,努力創作生產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文化產品。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推出一大批代表國家水準、具有世界影響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
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對傳統文化做到揚棄繼承、轉化創新。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系統梳理傳統文化典籍,提升文物保護質量,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豐富民族民間民俗文化活動載體,加快地方戲曲振興發展,廣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普及活動,使中華民族基本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
深化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人民群眾移風易俗、改造社會的偉大創造,是人民群眾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動實踐。要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等各類創建活動,創新形式內容,提升思想道德內涵,注重實際效果。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評選表彰道德模范,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家庭文明建設,推進志愿服務和誠信建設制度化,深化文明旅游,不斷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要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企業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骨干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和水平,鞏固發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要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構建統籌協調、責任明確、功能互補、覆蓋廣泛、富有效率的輿論引導格局。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加大網上突出問題的治理力度,凈化網絡環境,讓網絡空間清朗起來。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媒體數字化建設,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和新型媒體集團,不斷增強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優化媒體結構,規范傳播秩序,強化媒體的社會責任。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展示中華文化精神內涵、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讓中國形象不斷樹立和閃亮起來,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任務。要創新對外傳播方式,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形成獨具中國特色、能與國際交流的對外話語體系,傳播好中國聲音。創新對外文化交流方式,構建多主體、多層次、多形式的交流格局,打造重點品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組織新聞發言人、國際新聞評論員、專家學者、文化交流使者、出境公民等宏大隊伍共同講好中國故事。創新對外文化貿易方式,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把優秀影視劇、圖書作為拳頭產品,努力提高國際文化市場占有率,更好地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11-11豐澤區發改局采取“宣傳+監管”開展文明市場檢查
- 2015-11-11漳平市舉辦“小手牽大手,共建文明城”系列活動
- 2015-11-11荔城:“四點鐘學校”助力文明城市(區)創建
- 2015-11-11武平文明辦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
- 2015-11-11邵武法院:鍛造“三鐵”文化 弘揚司法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