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1 生命接力“掉棒” 閩南10人中可能9個拒捐
就在潘福苦等肝源的這段時間里,中山醫院的肝膽外科主任醫師李崗山,也在為器官的事犯愁、奔波。他還有另外一重身份: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潛在捐獻者多來自急診、ICU。但對這些突發事件的潛在捐獻者,家屬常因變故承受不小打擊,加上閩南傳統觀念‘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入土為安’的影響,根本無心了解器官捐獻。”李崗山坦言,10個潛在捐贈者中,有9個都可能以各種理由拒絕捐贈,“特別是50歲以上的老人家,工作很難做通”。
但幾年前,李崗山遇到的一個患者卻讓他至今記得。那是兄弟倆,兩人都是水手,身體看上去挺壯實,卻雙雙患上肝癌。哥哥在治療8個月后先離世了,弟弟的病情也進一步惡化。“當時,這個患者聯系我說等他去世后,打算把身體、器官都捐了。他說,病了這么久,生死都看淡了,能幫到別人,就當是自己還活著。”患者的妻子和姐姐開始難以接受,但在患者的一再堅持下,最后流著淚同意了。
李崗山說,其實這個患者是想將身體和器官全部捐出,但因癌癥患者的大器官已受到損傷無法使用,最后按照他的遺愿,將角膜和身體分別捐出。
調查2 引人深思的現象 捐贈者多為外來務工者
導報記者翻閱近年來在廈捐獻成功的案例,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捐贈器官的,許多是在廈的外來務工者。
2014年6月,江西贛州的汪煌圣成功捐獻肝、腎和眼角膜,成為廈門去年首位器官捐獻者。同年7月,四川的廖六軍捐獻肝、腎、眼角膜和遺體。
2015年6月,四川的李先生因突發腦溢血經多方搶救無效去世,捐獻了心臟、肝、腎,成為今年廈門首位器官捐獻者。8月17日,今年第二例器官捐獻者、四川的郭益雙捐獻了肝、腎和眼角膜。10月17日,今年第三例器官捐獻者穆玉強,來自貴州。
這一現象,也得到廈門市紅十字會和醫院方面的證實。
一位不愿具名的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說:“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貧窮富有是沒有關系的。往往完成這種高尚奉獻的,不是富豪家庭、不是高知人士,大多數是這種貧苦、平凡的人。”其中種種,不得不引人深思。
對話
公眾對器官捐獻有哪些誤解偏見
在面對看似神秘的器官捐獻時,公眾還存在著一些誤解與偏見。為此,導報記者也采訪了廈門市紅十字會進行相關解析。
導報記者:有人擔心在簽同意捐贈書后,醫院會不會就停止治療?
紅十字會: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唯有捐獻者腦死亡、心死亡,進入一種不可逆的死亡過程時,人體器官捐獻程序才會正式啟動。而且這個臨床判定并不是一個人說了算,必須是一組人來共同判斷后,還有相關人簽字同意,才可摘取器官。
導報記者:為什么有些人自愿捐獻,最后卻沒成功?
紅十字會:并非所有有意愿的捐獻者都適合,器官捐贈對器官質量要求比較嚴苛,除了器官老化、失去活力外,如果志愿者罹患如癌癥或傳染類疾病,器官就不符合移植要求。捐獻者年齡也會對捐獻產生影響。兒童最好大于3個月、重5公斤以上,成人最好小于55歲。
導報記者:為什么器官捐獻是完全免費的,但接受器官移植卻需幾十萬元的費用?
紅十字會:雖然器官來自于捐獻,但器官的獲取和移植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比如獲取、運輸、保存、檢測以及手術醫藥費等,接受移植的患者需要承擔,普遍都在數十萬元。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10-2430歲兒子遭遇車禍離世 南安堅強父親決定捐獻兒子器官
- 2015-09-30榕八旬老人志愿捐獻遺體:作為黨員更應移風易俗
- 2015-08-28廈門媽媽為救陌生人 全家來福州捐獻造血干細胞
- 2015-08-15女子堅持獻血17年 捐獻造血干細胞挽救6歲小男孩
- 2015-07-25福州大三女生捐獻造血干細胞挽救陌生人生命:勇氣就是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