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客家家訓簡介
客家人的祖先是中原漢族。晉永嘉之亂以后,客家先民多次遷徙,跨黃河,渡長江,歷盡艱辛,在贛南、閩西、粵東這一片山區逐漸定居下來,形成客家民系。客家人在南遷途中定居下來之后,開始在新居地創辦塾學,教育子弟,傳播文明,由家族開基祖或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先祖制訂家規、家訓,其中一些家族還把家訓以楹聯的形式鐫刻、張貼在他們居住的土樓門框及廳堂墻上,教育族中子弟奮發。
位于閩西的龍巖永定客家土樓振成樓的主人林遜之就是一例,他前前后后在振成樓精心撰寫、鐫刻了20多副楹聯,如“振綱立紀,成德達材”,“能不為息患挫志,自不為安樂肆志;在官無儻來一金,居家無浪費一金”。這些傳家楹聯,大都旨趣高遠,意義深刻,有濃郁的家國情懷。其主要內容包含立業、報國、修養、處世、氣節等方面。楹聯的字里行間無不傳達著忠孝仁義禮智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哲理,為其裔孫確立了為人處世的規范,樹起了自我修養的標桿。
振成樓簡介
振成樓是龍巖永定客家土樓的代表之一,坐落在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湖坑鎮洪坑村,由洪坑林氏21世孫林遜之設計,于1912年建造,歷時五年建成,迄今已有上百年歷史。這座圓樓占地約5000平方米,分內外2圈,外圈4層,高16米,共有房間208間,最多時容納130多人居住。振城樓建筑風格中西合璧,氣勢恢宏,被譽為“土樓王子”,200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與其它土樓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振成樓主人林遜之簡介
振成樓主人林遜之(1880—1953),原名鴻超,號超廬。他不僅是一位商人,還是一位清末秀才,學問淵博,為人厚道,曾參加過辛亥革命,同孫中山等有交往,晚年隱退鄉間,潛心作詩書畫,平生“魏晉碑版,畫仿南宋,得乎神妙,骎骎乎與黃、華(指“揚州八怪”中汀州畫家黃慎和華喦)異曲同工”。此外,還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深得鄰里鄉親敬重。
●視頻腳本
土樓家訓 家國情懷
在閩西蜿蜒起伏的崇山峻嶺之間,放眼可見或方或圓、黃墻灰瓦的建筑,這就是被譽為世界建筑奇葩的客家土樓。
“振乃家聲,好就孝悌一邊做去;
成些事業,端從勤儉二字得來”
他叫林日耕,是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客家土樓---“振成樓”的第二代主人。振成樓由洪坑林氏21世孫林遜之牽頭于1912年開始建造,歷時五年建成,共有208個房間,最多的時候林氏家族有130多人聚居在這幢樓內。2008年,被譽為“東方古城堡”“中華文化瑰寶”“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典范”的土樓,以其獨一無二的建筑風格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后,前來振成樓參觀的游客便絡繹不絕。作為樓的主人,林日耕每次在和游客們講解土樓精湛的建筑工藝時,都要滿懷自豪地著重介紹這些鐫刻在大樓內隨處可見的各副楹聯。
永定是客家地區,是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所在地。客家人的祖先是中原漢族。晉永嘉之亂以后,客家先民多次遷徙,跨黃河,渡長江,歷盡艱辛,在贛南、閩西、粵東這一片山區逐漸定居下來,形成客家民系。客家人的歷史是一部開拓創業、不斷進取的華章。客家人以其獨特的生存方式與頑強的生命力,在逆境中求生存圖發展,輾轉奔波、歷經磨難,傳承了中原文化的根基,砥礪出倍受矚目的客家精神。
福建(永定)土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鄭新彩:
客家精神就是——尊祖敬宗、耕讀傳家、開拓進取、興家報國。客家精神的核心是儒家的仁愛觀,折射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明光輝……
客家人在南遷途中定居下來之后,開始在新居地創辦塾學,教育子弟,傳播文明,由家族開基祖或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先祖制訂家規、家訓,教育族中子弟奮發。這些家規家訓,體現了各姓氏先祖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思想道德觀,為其裔孫確立了為人處世的規范,樹起了自我修養的標桿 。
因而如今在偌大的永定客家土樓群中,隨處可見點綴在一座座土樓大門或廳堂上,體現客家先祖對子孫后代諄諄教導和無限希冀,成為各個家族家規、家訓的楹聯。
在星羅棋布的各座土樓中,振成樓的楹聯以儒家思想為內核,字里行間無不傳達著忠孝仁義禮智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哲理,堪稱土樓楹聯的典范。
振成樓最早的主人林遜之,名鴻超,號超廬。他不僅是一位商人,還是一位清末秀才,學問淵博,為人樂善好施,曾參加過辛亥革命,同孫中山等有交往,晚年隱退鄉間,潛心作詩書畫 。
在建造振成樓時,林遜之就把念祖追宗、愛國愛鄉,耕讀傳家、崇文重教,艱苦創業、勤儉持家,孝悌仁愛、禮義廉恥等優秀品質和家國情懷以楹聯的形式鐫刻、書寫或張貼在門框及廳堂墻上,讓族人耳濡目染、潛移默化。
站在振成樓的大門口,迎面清晰可見:
“振綱立紀,成德達材”
龍巖學院閩臺客家研究院執行院長 張佑周:
“這副楹聯,將樓名“振成”兩字嵌入聯首,不僅表達了樓主對上祖林福成、林丕振的敬重和紀念,更是教育子孫后代不論是國是家, 只有遵綱守紀,才能教化、造就有德有才之人。”
客家人對“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有高度認同。遷徙異地的客家人有著強烈的崇正報本意識和家國情懷,愛國愛鄉更是客家人樸素、揮之不去的情結,樓主人林遜之也不例外。一副副楹聯無不體現了樓主人治家報國、振興民族的政治抱負,教育后輩振作精神,把擔當國家社會的大任當作人生追求的崇高目標。
在振成樓的正廳中堂,有這么一副四字聯:
“言法行則,福果善根”
意思是說話的規范就是行為的規范,怎么說就應該怎么做,言行必須一致;幸福的果實由行善的根系培育出來,要幸福必先做好人、行好事。
在振成樓的中堂,書寫著一副出自清代著名經學家惠士奇之手,黎元洪親筆題贈的楹聯:
“從來人品恭能壽,自古文章正乃奇”
永定土樓民俗專家 蘇志強:
主要是教育后人恭謹和寬厚才能健康長壽,文章只有浩然正氣才能出奇制勝。做人跟做文章一樣要求要正,文章要正,做人也要正,就是要正直做人正直做事。
樓主人林遜之前前后后在振成樓精心撰寫、鐫刻了20多副楹聯,提倡修身種德、和睦團結、勤儉持家等思想,警示教育后世。
林遜之家族人丁興旺,眾多族員聚居一屋,但叔伯兄弟、姊妹妯娌、公婆兒媳之間相互幫襯、和諧共處,從未發生違法亂紀的事情,不愧為“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范”,這與林遜之極力崇尚天倫常理,敦睦和諧的家風家訓有很大關系。
“振乃家聲,好就孝悌一邊做去;
成些事業,端從勤儉二字得來”
這幅楹聯指出:要振起家聲,應當沿著“孝”和“悌”這方面做去;凡能成就些事業,都是從勤和儉中得來。所以,林遜之這副楹聯,是務實態度的寫照。
刻在正大廳前石柱上的另一幅楹聯也集中體現了這一精神:
“能不為息患挫志,自不為安樂肆志;
在官無儻來一金,居家無浪費一金”
他告誡族人:不能因為沒有了憂患而松懈奮發向上的意志,更不能因為處在安樂境地而放縱情志導致衰亡。下聯則將上聯的理念具體化,落實到生活中對金錢的態度上,叮嚀后輩,做官不得非分獵取一文錢,居家不得浪費一文錢。綜觀整聯,貫穿著強烈的“居安思危”意識,主張秉持“清廉節儉”風尚。
一代又一代的振成樓人就是這樣受樓中楹聯的熏陶,把良好的家風家訓世代傳承,造就了許多出類拔萃的人才。
林遜之侄子 林日耕:
客家人傳統的家規家教刻在門扇里、大門里、大廳中,我們從呱呱墜地開始就在這樣的文化環境熏陶下成長,把祖訓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因此,樓里的人,都遵循祖先的教誨:勤奮讀書,修行品德,勤儉廉潔,熱愛國家。
近百年來,從振成樓走出的本科以上大學生有60多人,其中碩士10余人,博士1人,教授(工程師)6人,院士1人,專家、學者遍布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世界多個地方,他們按照土樓楹聯中所訓示的,誠實做人,認真做事,取得不菲的成績。
建筑奇葩揚天下,楹聯珠璣勵后人。如今,振成樓以其獨特的風格魅力,吸引一批又一批中外游客紛至沓來、絡繹不絕;樓中楹聯以其蘊含的深邃哲理,潤澤一代又一代土樓人茁壯成長、頂天立地,把家規家訓代代相傳,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福建龍巖客家家訓之振成樓楹聯家訓摘編
一、家國篇:
1.干國家事,讀圣賢書。
【注釋】
①這是明朝著名清官海瑞的名言;
②國家事:治理國家的大事;
③圣賢書:儒家的經典,亦即孔子孟子等圣賢的言論著述。
【釋義】
以國家發展、民族興衰為己任,報效國家;認真讀好孔子孟子等圣賢的言論著述。
2.振綱立紀,成德達材
【注釋】
①綱紀:指國家的治理綱領和法度法規,社會秩序的準則;
②成德:成就品德;
③達材:通達事理的人。
【釋義】
無論是“國”是“家”,都要有“綱”有“紀”,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來。
3.振作那有閑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須努力;
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
【注釋】
①此聯化用明朝顧憲成之作“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借用前人的聯句,古為今用。
【釋義】
要振作精神,從少年到老年,每時每刻都要為遠大的志向奮發努力;建功立業是不容易的事,必須畢生振作努力,時時刻刻關切身邊的、周圍的、天下的事。簡而言之,就是要從小立志,努力成才,胸懷天下。
4.振刷精神擔當宇軸,成些事業垂裕后昆。
【注釋】
①振刷:即振作;
②宇軸:軸喻中心、主心骨,比喻天下國家重任;
③垂裕:為后人留下業績或名聲;
④后昆:后嗣,子孫,此處系泛指廣大的民眾。
【釋義】
要振作精神,敢于擔當國家社會重任,努力成就一番事業,造福廣大民眾。
二、修養篇
1.從來人品恭能壽,自古文章正乃奇。
【注釋】
①這副對聯出自清代著名經學家惠士奇之手;
②恭:肅敬也,在貌為恭,在心為敬;
③壽:長遠之意;
④正:合乎法度、規律或常情。
【釋義】
自古以來,一個人有嚴肅認真地對待一切事物的品德,就能夠長久立于不敗之地;文章不能離開“正”去追求“奇”,要合乎規律和常情,才是真正的好文章。告誡后人要恭和寬厚才能健康長壽,寫文章也要浩然正氣才能出奇制勝
2.言法行則,福果善根。
【注釋】
①法:指規章,制度,法度;
②則:規章,法度;
③福果:幸福的果實;
④善根:行善積德的根源。
【釋義】
教育后人要言行一致,遵守法度;積德行善,善有善報。
三、處世篇
1.里黨觀型(橫批)
【注釋】
①里黨:指鄰里,鄉親;
②觀:觀覽,示范之意;
③型:模范。
【釋義】
鄉里鄰居學習看齊的楷模。此橫批為當年黎元洪題詞褒獎,此外,還有“承基衍慶”“義聲載道”“義行可風”“志潔行芳”等,是對樓主人家族興旺、孝敬父母、宗親和睦、樂善好施的表彰。
2.能不為息患挫志,自不為安樂肆志;
在官無儻來一金,居家無浪費一金。
【注釋】
①息:停止,停息;
②患:憂患;
③肆志:喪志,隨心縱情之意;
④儻(tǎng)來:同“倘”來,僥幸偶然得來。
【釋義】
不能因為沒有了憂患而松懈奮發向上的意志,更不能因為處在安樂境地而縱情聲色,玩物喪志;做官不得非分僥幸獵取一文錢,居家不得浪費一文錢。綜觀整聯,貫串著強烈的“居安思危”意識,主張秉持“清廉節儉”風尚。
四、立業篇
1.振乃家聲,好就孝悌一邊做去;
成些事業,端從勤儉二字得來。
【注釋】
①家聲:家族世傳的聲名美譽;
②孝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
③端:副詞,的確,實在,都。
【釋義】
要振起家聲,應當沿著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方面做去;凡能成就些事業,都是從勤和儉中得來的。孝敬父母、兄弟友愛是興家旺業的基礎;勤勞和儉樸是任何事業成功的基本要素。
五、氣節篇
1.春托風生蘭知領未,靜無人至竹亦欣然。
【注釋】
①蘭知領未:蘭花是否知道去領略這番道理啊?
【釋義】
蘭,在春天生長開花,是拜領大自然所賜。沒有春天溫和的土壤,春風的照拂,春雨的滋潤,會有蘭花的儀態萬方嗎?蘭花是否知道去領略這番道理啊?
竹,無論酷暑嚴冬,始終挺拔蔥蘢。被種植在名園,受人愛慕稱譽,不改其勁節凌風;長在靜僻荒野,沒人照料沒人欣賞,依舊生機勃發欣欣向榮。以竹的品質、風范,贊品德端莊、特立獨行、嚴于律己、高風亮節的人們。
2.帶經耕綠野,愛竹嘯名園。
【注釋】
①這副對聯是近代佛教教育家胡瑞霖臨摹贈送給樓主人的。上聯意為古時家境貧窮的學子到田里耕作,也攜帶著經書,一心勤學的典故,贊頌不為貧困所屈;下聯說竹,中空、勁節、耐寒,被視為虛心、節操堅定、慣能征服艱難挫折等優秀品質的象征。
【釋義】
鼓勵子孫勤奮學習、充實自己,有朝一日為國效力,同時必須加強品德修養,具有像竹子一樣節操堅定、能征服艱難挫折的優秀品質。
●采訪札記
土樓清風潤心田
“德之居、善為寶”、“振綱立紀,成德達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入則篤行出則友賢”、“能不為息患挫志,自不為安樂肆志;在官無儻來一金,居家無浪費一金”…… 如今,在崇山峻嶺、青山綠水間,在這些或圓形或方形的土樓內,在樓宇間的大街小巷上,我們都能聽到稚嫩的童聲在一遍一遍地誦讀著這些家規祖訓和傳家楹聯。數百年來,永定客家土樓里的孩子們就是在誦讀著家規祖訓中慢慢長大的。盛夏周末的一天,我和幾位好友來到了神往已久的“土樓之鄉”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在朗朗的童聲中追尋歷史煙云中沉淀下來的家規祖訓……
地處閩西的永定區是純客家區縣,也是著名的僑鄉,擁有土樓2萬多座,其中獨具特色的圓形土樓360多座,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永定客家土樓蘊含著博大精深、蔚然壯觀的文化內涵,其中的立德修身、親和重倫、清廉高潔、勤勞儉樸、誠信友善等傳統文化理念特別突出。我們一行在當地導游娓娓動聽的解說中,思緒蕩漾在歷史與現實交潛的時空遂道里,得知永定客家土樓的客家文化發源于中原古老的傳統漢民族文化,發展于遷徙過程中各種文化的融合,成熟于客家民系的真正形成,是一個傳播、吸納、升華的過程。這種文化傳統植根于客家人血統里,體現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被譽為“土樓王子”的永定土樓“振成樓”,大門鐫刻的對聯“振綱立紀、成德達材”,與內環門上鐫刻的明代“海青天”海瑞的名句“干國家事、讀圣賢書”有異曲同工之意,都體現著客家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追求。如果說這兩幅對聯宣揚積極立志,為國為民建功立業的意識。那中堂大廳的兩幅楹聯,則教導后人要忠孝兩全、勤儉廉潔。“振乃家聲好就孝悌一邊做去,成些事業端從勤儉二字得來。”意思是說孝敬老人長輩、友愛兄弟是興家旺業的基礎,勤和儉是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業成功的要素之一。“能不為息患挫志,自不為安樂肆志;在官無儻來一金,居家無浪費一金。”旨在告誡子孫后代,必須要有憂患意識,不能因為處在安樂境地而恣意“任性”;要是做官有了權力,不能放縱貪欲,居家過日子也是一樣,要懂得勤儉,居安思危。先人借用諸如此類的楹聯述志,抒發內心情感的同時,諄諄訓示子孫據此立身處世,確保家族永昌,良苦用心灼然可見。一代又一代的土樓客家人,就是在這樣的人文環境下熏陶成長。字字珠璣,句句經典,久而久之,這些滲入到血液中的理念和訓句,被演化為一個家庭的家教,被升華為世代的家規家訓,被定義為客家大家庭的家風。
回程的路上,朗朗的童音一直在我們的腦際縈繞,客家土樓一件件家規祖訓的感人故事,陪伴著我們一路的歷史尋思和現實感悟:“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重視家訓,是文化的回歸,是歷史智慧的挖掘與汲取。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訓是第一份教材。如果每個家庭成員都能擁有強烈的家訓意識,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傳承優良的家風,那么何愁千千萬萬個家庭,不能成為促進社會和諧、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的基石呢?歷史不只是追憶,更是最好的教科書。如今土樓里的這些客家家訓正像清風細雨一樣潤澤著我們的心田,砥礪我們傳承家國夢,做時代的脊梁。
(福建省龍巖市國稅局紀檢組長 林敏)
●專家觀點
張佑周:楹聯家訓,客家人立身處世的格言
客家人有將樓名嵌入土樓住居大門楹聯的習俗,有些經典對聯還被鐫刻在石門框上。如承啟樓門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后孫謀讀與耕”,思安樓門聯“思齊賢哲,安處桑麻”,慶安樓門聯“慶于至善,安自中庸”等等。所有這些大門楹聯,都有深刻的寓意,寄托著樓主人或者耕讀傳家,或者積德行善,或者修身處世等對子孫的殷切希冀。許多門聯都世代相傳,成為家族乃至宗族的祖訓。
振成樓樓名據說是該樓主要建造者林遜之為紀念其上祖林福成、林丕振而起。鐫刻在振成樓大門口的名聯“振綱立紀,成德達材”,既表達了樓主人對上祖的敬重和紀念,更富含家國情懷。其所振立的“綱”、“紀”,顯然指倫理綱常和國家的秩序及法紀。撰聯者認為,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只有國家“振綱立紀”,人民遵紀守法,社會才能長治久安,家族才能興旺發達,才能培養出既有道德教養又有知識才華的人才,為家族增光,為國家服務。其良苦用心和殷切希望積極向上,激勵人心,實在可傳之千秋萬代。
(龍巖學院閩臺客家研究院執行院長 張佑周)
鄭新彩:客家文化源遠流長
永定是客家地區,是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所在地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是中原漢族。晉永嘉之亂以后,客家先民多次遷徙,跨黃河,渡長江,歷盡艱辛,在贛南、閩西、粵東這一片山區逐漸定居下來,形成客家民系。客家人的歷史是一部開拓創業、不斷進取的華章。客家人以其獨特的生存方式與頑強的生命力,在逆境中求生存、圖發展,輾轉奔波、歷經磨難,傳承了中原文化的根基,孕育出倍受矚目的客家精神——尊祖敬宗、耕讀傳家、開拓進取、興家報國。
客家精神的核心是儒家的仁愛觀,折射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明光輝。客家人尊敬祖宗,把祖先的嘉言懿行當作家規家訓,成為行為規范。永定客家土樓里的眾多楹聯,起到家規家訓的作用,教育后代正心修身、為人處世、報效國家。振成樓的楹聯就是很好的例子。
(福建〈永定〉土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鄭新彩)
蘇志強:恪守祖訓,傳承家國情懷
客家人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有強烈的崇正報本意識和家國情懷。振興家族、報效國家,是客家人融入血脈的價值追求。秉持這種精神,客家人不僅為生存發展開創了嶄新的天地,而且為中華民族繁榮富強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尤其是近現代以來,客家人群中涌現出孫中山、廖仲愷、朱德、葉挺、葉劍英、張鼎丞、陳丕顯、郭沫若、劉亞樓、楊成武、張廷發等一大批革命先驅,在中國和世界的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驚天動地的壯舉,寫下了不朽的歷史篇章。
樓主林遜之也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振作那有閑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須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干國家事,讀圣賢書”“振刷精神擔當宇軸,成些事業垂裕后昆”,這一副副楹聯,句句都在諄諄教誨后人,要有心系家國的遠大抱負,要有為國為民的責任擔當。
(永定土樓民俗專家 蘇志強)
林日耕:家訓熏陶人才輩出
我們從呱呱墜地開始就在這樣的文化環境的熏陶下成長。因此,樓里的人,都遵循祖先的教誨:勤奮讀書,修行品德,勤儉廉潔,熱愛國家。
我伯父林遜之把對后人的希冀用楹聯的形式刻寫在隨處可見的大門、中廳等地方,成為教育子孫后代的家規家訓。我們從小就在這樣的文化環境的熏陶下成長。因此,樓里的人遵循祖先的教誨:勤奮讀書,修行品德,勤儉廉潔,熱愛國家。近百年來,振成樓人才輩出,服務國家,服務社會,受到贊譽。如我的伯父林遜之,早年支持辛亥革命,后來在家鄉熱心公益事業,為鄰里排解糾紛,曾獲贈“言重九鼎”的匾額。我的父親林亮之,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與鄧子恢、彭湃是同學,回國后擔任公職,任過四個縣的縣長,公正廉潔,勤政愛民,被授予“仁心為質”匾額。林遜之長子林靄民,協助胡文虎創辦星系報,宣傳愛國主義,增進國人尤其是僑胞的團結,多有貢獻。林遜之次子林道安,在抗日戰爭時期,赴南洋任《星洲日報》畫刊主編,以圖片、漫畫大力宣傳團結抗日,后遭日寇殺害。林遜之孫子林尚安,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0-30簡訊:“世界高鐵第一高隧”平導工程全線貫通
- 2009-09-29[第28期]〔簡訊〕
- 2009-09-25[第26期]〔簡訊〕
- 2009-08-11[第22期](簡訊〕
- 2009-07-28[第21期]〔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