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優秀的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文藝工作的地位和性質,決定了文藝創作理應面向基層,向人民傾斜,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文藝創作要“接地氣”,堅持作品反映人民心聲。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文藝工作者必須深入生活、植根人民,從群眾中來,在群眾的生產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才能創作出反映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的傳世名作。文藝創作都來自群眾的生活點滴,身邊人身邊事更容易貼近人心,也更容易操作實施,如此“接地氣”的文藝作品,就是要用一種最淳樸的最簡單的方式帶給群眾最長遠最動心的幸福感受。
文藝創作要“多姿態”,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文化服務在質量、品位和風格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作品從群眾中來,也要盡量滿足人民的需要,文學、喜劇、電影、電視、音樂等各領域要跟上時代的腳步,既要培育突出的文藝明星,也要培養“鋪天蓋地”的基層文化工作者,以生動的筆觸創作出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滿足廣大群眾不同層次的文化生活需要。
文藝創作要“有品位”,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文藝是群眾加深對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推介優秀文化藝術的最好交流方式,滿足群眾需要,文藝作品決不能簡單迎合甚至“媚俗”。為此,文藝創作要貼近群眾需求,形式要靈活多樣,避免盲目崇洋媚外、低俗嘩眾以及有“高原”沒“高峰”、有數量沒質量等現象,多結合本土特點、地方特色,多創作貼近生活、傳承歷史、反映民聲的好作品,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朱秀花)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