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刻本《顏氏家訓》
傳統家規家訓,無論是鴻篇巨制,抑或是片紙短章,都是傳統文化之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豐富的育人思想,其所強調的“立德樹人、德教宜早”“嚴慈相濟、愛而有教”“知行結合、身體力行”“言傳身教、身教為貴”的育人思想,體現了我國古代重視家庭教育之有識之士可貴的育人理念。
立德樹人 德教宜早
在傳統儒家的價值觀體系中,自古即有“三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之說,三者之中視“立德”為“太上”之功。這種“立德”為“上”的價值取向深刻地影響了古人的教育觀念,致使傳統家規家訓特別強調“立德為上”,將德育置于教育的首位,以德立身成人。
《顏氏家訓·勉學》教育子孫:讀書治學當以“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為第一要務。司馬光在《家范》中引《大學》“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為本”的論說,告誡子孫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并主張效仿古代圣賢“遺子孫以德以禮”,“遺子孫以廉以儉”。倪思在《經鋤堂雜志·子孫計》中指出:“君子豈不為子孫計,然其子孫計,則有道矣。種德,一也;家傳清白,二也;使之從學而知義,三也”;劉沅在《尋常語》中也特別指出:“教在修德,德在修心?!?/p>
傳統家規家訓重視立德樹人,教育子孫要修身立德,以德立身、成人,更突出的是主張“養正于蒙”“教子嬰孩”,強調對子孫的道德教育應盡早,從小培養他們的道德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顏氏家訓·序致》中以“年十八九,少知砥礪,習若自然,卒難洗蕩”之反面典型告誡子孫德育晚施的危害,以此敦促子孫趁早磨礪節操品行。孫奇逢在《孝友堂家訓》中指出:“孩提知愛,稍長知敬,此生性之良也。知識開而習操其權,性失初矣。古人重蒙養正,以慎所習,使不漓其性耳。今日儒子轉盼便皆長成,此日蒙養不端,待習慣成性,始思補救,晚矣!”強調為人父母應在子女年幼時就對其進行家庭道德教育,培養其道德品質,謹慎地引導他們的習行,否則一旦錯過了家庭德育的最佳時機,孩子養成了不良習性后再教育就遲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9-11一家多代教書育人 泉州已有578個“教育世家”受表彰
- 2015-09-10致敬"好人365"中的好老師 堅守講臺書寫育人夢想
- 2015-05-06魏亞建:堅守小島 教書育人
- 2015-03-30劉云山: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