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妹(左)向居民宣傳治安。
東南網9月2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吳柳滔)電影《功夫》中,具有俠肝義膽的包租婆形象深入人心。在南平市延平區四鶴街道馬坑社區,也有一位小有名氣的“包租婆”,她原本從事流動人口管理工作,為了做好分內事,她不計個人得失,當“包租婆”做“多事媽”,為租客忙前忙后,為外來務工人員雪中送炭——
“社區有個陳文妹,她的工作人人夸。大事小事煩心事,需要幫助就找她。”一首由社區老人創作的順口溜,形象地描述了陳文妹在社區居民心目中的形象。
在南平市延平區四鶴街道馬坑社區,陳文妹的名字幾乎無人不曉。“我原來是幼兒教師,6年前,因企業改制,轉崗投身社區工作。都說社區里盡是些婆婆媽媽的煩瑣事,但我就喜歡這一行,我會把社區的事當成自家的事來做。”陳文妹這樣介紹自己。
陳文妹在社區里從事的是流動人口管理工作,她又是怎么變成“包租婆”和“多事媽”的?
“包租婆”
馬坑社區有沿街店面200多間、樓院70多幢,4500多戶居民、總人口1.5萬人,流動人口接近一半。
“隨著社會的發展,流動人口數量會越來越多,情況會越來越復雜,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創新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的模式。”陳文妹至今記得一到社區報到,社區居委會書記葉春蘭和她說的這番話。
怎么辦?陳文妹決定變身“包租婆”,在免費幫助外來人員租房的同時,順便把工作上的一大攤事兒一起完成了。
“黃老板,你的房子租出去了嗎? ”“租出去了!那個人是哪里的?叫什么?”……每天,陳文妹一到單位,就一一給房東打電話。
翻開她制作的《馬坑社區房東花名冊》,上面清楚地標明房屋地址、房東姓名、聯系電話以及相關備注。基于這些信息,陳文妹一方面可以掌握流動人口最新動態;另一方面還可以知曉一手房源信息,為供求雙方牽線搭橋。“社區居民現在都知道我是‘包租婆’,因此,社區里來了外來人員,都會直接到社區咨詢房源信息,他們選好房子,我就幫他們聯系房東。”陳文妹笑著說,“我當中介不收一分錢,只要求雙方達成租賃協議后,要將租客信息提交社區備案。”
當“包租婆”,看似簡單,卻要耗費陳文妹不少的時間和精力。其間,她不知經歷了多少次被人不理解、被人拒接、被人辱罵,甚至差點被狗咬的尷尬和窘事,最終憑著一股倔脾氣,她也摸索出了“三勤”工作法:嘴勤,及時打探外口信息;手勤,及時更新錄入信息;腿勤,及時入戶隨訪調查。
“多事媽”
“外來人員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親人又不在身邊。我只有把他們當親友,他們才會拿我當親友,我才可能做好外來人口管理工作。”提起本職工作,陳文妹感觸最深的就是還要當好“多事媽”:不僅幫助外來人員找房,還要“好管閑事”,多為他們扶危解困。
3個月前,林紅英挺著大肚子從云南來到馬坑社區,剛生完孩子,她就生病住院了。她的婆婆年邁體弱長期臥病在床,如果丈夫繼續上班,嬰兒將無人照料,如果丈夫放棄工作回家照顧妻兒,全家又將失去唯一的經濟來源。一天,陳文妹剛好到林紅英家進行入戶隨訪,了解這一情況后,她主動和林紅英結成幫扶對子,每天義務登門照顧林紅英母子倆以及她的婆婆,幫忙洗衣、做飯、料理雜務等。
陳文妹與外來租客之間的溫情故事還有很多。也是在一次入戶隨訪中,她了解到來自江西的張旺一家經濟困難,就主動幫張旺夫妻倆張羅起找工的事。考慮到張旺是廚師,有手藝,陳文妹就為他們聯系上了一家酒店,張旺做廚師,月工資3000元,妻子做服務員,月工資2000多元,這樣一下子就解決了一家人的經濟來源問題。陳文妹總是幫人幫到底,后來她又積極聯系就近學校,幫其孩子解決了入學問題。
馬坑社區多虧有了這個“好事包租婆”,因此,一旦有網上通緝人員等嫌疑人進入社區,陳文妹把租房信息一錄入,就能發現。憑借這一“職務便利”,她幫助警方逮住了好幾撥違法嫌疑人員。
一次,居民林阿婆向陳文妹反映,樓上住著十幾個年輕人,形跡可疑。聽了阿婆的話,陳文妹便掛上身份牌、帶上登記本,趕到小區5號樓A幢。
陳文妹回憶說,當時,按響門鈴時,里面的人先是透過門上的小窗向外探望,詢問來意后,才打開門;她看見空蕩蕩的房間里,洗漱用品整齊地擺放在墻角。“社區有規定,租住在這里需要登記身份證。”“沒有帶……”租客多次推諉。幾經交涉后,租戶不得不拿出身份證給陳文妹登記。
登記完信息,陳文妹轉身離開后,立即趕到四鶴派出所,將看到的情況告訴民警。當天下午,區工商局、延平公安分局和馬坑社區工作人員一起來到這套單元房,將屋內所有人員帶到派出所,經過詢問確認其為傳銷組織成員。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9-17【福州】開展系列志愿服務活動 "四送四助"營造溫暖社區
- 2015-09-14福安市地稅局開展慰問留守兒童送溫暖活動
- 2015-09-01陳偉:用溫暖的心感動每一位當事人
- 2015-08-28陳金容:“社區媽媽”用愛溫暖鄰里心
- 2015-08-28陳金容:“社區媽媽”用愛溫暖鄰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