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9月18日訊(通訊員 林天興)二十多年來,將樂縣緊緊圍繞農業、農村、農民工作這條主線,圍繞如何適應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形勢,不斷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力度,力爭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形式、內容、方式、方法上實現新突破,是該縣各級黨政組織的一項突出任務,也是該縣從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者長期孜孜以求、不斷探索的一個問題。通過開展“創十星、評十戶”和創建“十星級文明村”這“兩創”活動,通過實施“文化小康”工程,通過廣泛開展 “聯戶扶農”活動,通過開展“四百”和深化“三送一解”等活動,不斷探索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創建工作新途徑,使將樂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始終處在常抓常新、充滿活力的局面,始終走在全省前列。
一、背景和現狀
上世紀八十年代未,為了有針對性地解決當時農村突出的“臟、亂、差”問題,改變舊社會遺留給農民的舊習俗、舊習慣、舊觀念和農村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面貌,激發農民追求健康向上新生活的熱情,提高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1990年,將樂縣創新農村精神文明進村入戶的載體,借鑒當時縣城評選“衛生之家”、“五好家庭”、“文明之家”的經驗做法,高唐鎮常口村在全縣率先開展了“創十星評十戶”和創建“十星級文明村”這“兩創”活動,使村容村貌得到了較大的改觀,促進農村經濟等社會各項事業不斷發展,成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活動示范點和創十星評十戶的發源地之一。
“兩創”活動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將樂縣推進“以城帶鄉、以鄉促村”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進村入戶的一項重要載體。它內容豐富,形式活躍,群眾喜聞樂見;它的每一項活動,每一項形式都是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因此,深得農村干部群眾的擁護和歡迎。二十多年來,圍繞創建文明村鎮,將樂縣一以貫之,持之以恒地堅持了“兩創”這一主題,還不斷探索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創建工作新途徑,從而使創建文明村鎮活動形成了人人參與、共同創建和常抓常新、充滿活力的局面。目前,全縣13個鄉鎮和135個行政村中有一個鄉鎮(南口鄉)被授予省級文明鄉鎮稱號,古鏞鎮、高唐鎮、萬安鎮、安仁鄉等8個鄉鎮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鄉鎮稱號,有76個鄉(鎮)村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十星級文明村鎮稱號。
二、主要做法
(一)堅持一個主題,不斷提升農民整體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
增強農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著眼提高農村文明程度,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將樂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所有活動載體,都是圍繞著這一目標,在“創十星、評十戶”和創建“十星級文明村”這“兩創”活動的框架下來進行設計的。“兩創”活動是將樂縣二十多年來一直堅持的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主要形式。它融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多方面的建設為一體,既成為農村建新村、奔小康的綜合工程,也是精神文明建設進村入戶的重要載體,對推動農村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創十星、評十戶”活動是針對農村“雙文明戶”而設計的活動載體,凡在勤勞致富、社會道德、遵紀守法、團結和睦、愛護公物、誠實守信、文化體育、計劃生育、衛生整潔、生態環保等十個方面都達標的即評為“十星級農戶”,“評十戶”活動是評出“十佳單項典型戶”。創建“十星級文明村”是針對文明村設計的活動載體,凡在經濟發展、村財富有、計生達標、治安穩定、愛國奉獻、科技興村、崇文重教、移風易俗、村容整潔、黨建加強等十個方面全部達標的行政村,即可評為“十星級文明村”。兩個活動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對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提綱契領的作用。??? “兩創”活動的核心內容是圍繞勤勞致富奔小康這條主線,促進道德建設,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妥善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使之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時代農民。“兩創”活動的主要意義在于它找準了農村兩個文明的結合點,突出“勤勞致富”,增加科技含量,體現了奔小康的內容。“兩創”活動有利于農村環境衛生和生態環境建設,為解決農村“臟、亂、差”問題,“兩創”活動有針對性地設立了衛生整潔星和生態環保星。環境面貌是人的直觀面貌的一種直觀體現,在“兩創”活動中都把整治村容村貌,把環境建設和環境美化工作作為重頭戲來唱,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使村容村貌得到了較大的改觀。“兩創”活動還激發了農民追求健康向上新生活的熱情,提高了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陳規陋習逐步被克服,自覺抵制邪教、反對迷信,相信科學蔚然成風。至今,將樂農村沒有一個法輪功練習者。
(二)堅持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創建內涵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將樂縣結合不同時期的時代背景和農村實際,每5年對十顆星名稱、內容進行一次評審更新,組織“十星級農戶”、鄉鎮村(居)民代表、部門單位代表和黨員等召開評議會進行評議,并將評議結果通過縣內政務網廣泛征求意見,最后由縣文明委會議審定。201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意見》,根據中辦、國辦《意見》要求,對“十星”設定和內容再一次進行反復討論,通過20多年來的不斷更新,十星名稱由原有的勤勞致富、愛國貢獻、遵規守法、計劃生育、學用科技、學文重教、移風易俗、清潔衛生、家庭和睦、助人為樂等“十星”調整為現在的勤勞致富、社會道德、遵紀守法、團結和睦、愛護公物、誠實守信、文化體育、計劃生育、衛生整潔、生態環保等“十星”。
發展是硬道理,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的發展也是硬道理。1996年,三明市委下發文件把將樂的“兩創”經驗向全市各縣(市、區)的廣大農村推廣,將樂縣是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委確定的“全國創建文明村鎮示范點”,多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創建文明縣城工作先進縣,2015年7月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四屆省級文明縣城”稱號。為了實現文明創建工作不斷發展的目標,該縣結合實際不斷推出新做法,經歷了七次創新。即: 1997年提出“六有六要”做法;1998年提出“六好十化”的創建目標;2001年開展 “聯戶扶農”活動; 2006年創建“宣傳文化中心戶”; 2009年開展“四百活動”; 2010年建立社區鄰里中心; 2011年開展“三送一解”活動。
(三)堅持群眾主體,典型示范引領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只有在群眾自覺廣泛參與下,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近年來,將樂縣精心設計的各種創建載體,都是本著從便于群眾登臺唱主角為出發點的。農民最講實際,他們最盼望的是脫貧致富,最害怕的是增加負擔,最厭煩的是空洞說教,最需要的是提供服務。基于這種認識,將樂縣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緊貼村里經濟、緊貼農民實際,緊貼農村農民生活需要。無論是“創十星、評十戶”活動,還是“六有六要”、“六好”、“十化”和近年來轟轟烈烈開展的“聯戶扶農”、“四百活動”及“三送一解”等系列創建活動,都是從農民的實際需要和迫切愿望出發,牽動了全縣廣大黨員干部、各行各業及各部門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到進村入戶工作目標明確和工作責任到人,從而吸引多層面的農戶積極參與,極大地激發了廣大群眾文明創建工作的熱情,是將樂縣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富有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建立示范點,實現城鄉聯動、由點及面的創建,是將樂縣堅持的又一個典型經驗。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單位高唐鎮常口村是“兩創”活動的發源地。近年來,該村全力組織“文化小康”工程,把加強農民素質教育,培育新一代“四有”知識型農民,作為提高村民素質的首要任務來抓。圍繞農業生產,該村充分利用文明村民學校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特別是煙葉生產培訓,每年辦班都在10期以上,僅煙葉生產一項農民人均收入就達500元左右,科技貢獻率達45%以上。同時村里投入2萬多元建立了一條集科技、文化、政策宣傳為一體的農民文化長廊,為村民提供了一個學科技、學文化,了解政策的活動場所。村里為解決各類政策法規、宣傳到戶和美化廳堂的矛盾,還率先在全縣設立了“家政欄”,建立了科技示范、法制宣傳、計劃生育、時事政策、道德建設等五種中心學習園……在創建活動中,每個村民都能從中尋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自覺地參與到創建活動實踐中。遠近聞名的食用菌專業村萬全鄉竹舟村是近年涌現出來的又一個典型村,該村認真組織了“文明入村巷、科技進農家”活動,使全村村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帶來的實惠。鄉里村里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想干不敢干,敢干不會干,產品賣不出”的難題,先從干部為農民服務上抓起。圍繞服務做文章,鄉村干部本著“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的宗旨,為農民請來了技術員,為農民提供試驗示范、科技培訓等系列服務,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實驗田和推廣站。鄉村干部還自投資金,積極入股,創辦了集果業、食用菌等農產品為一體的“惠民股份有限公司”,與農民利益共享,給農民吃了“定心丸”。??? 在將樂,“兩創”、“聯戶扶農”、“四百”活動及“三送一解”等系列活動,是吸引農村群眾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塊塊磁石,同時也是轉變政府職能和機關作風的突破點,是密切聯系群眾的結合點,更是發展經濟,實現五個文明相互融匯、相互促進的最佳切入點。創建活動的一串串足跡,是使農村文明新風拂動的催化劑;一個個“聯戶扶農”、“四百”活動及“三送一解”的生動事例,就是一個個傳播文明的使者。
三、經驗啟示
將樂縣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實踐,給我們留下了以下啟示:一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必須緊貼發展的主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的發展,絕不是單一的經濟增長,而是五個文明協調共進的過程。同時,在發展的主題框架下,堅持緊貼經濟、緊貼實際、緊貼農村群眾的生活來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載體,這是農村保持精神文明建設長盛不衰的靈魂。二是在內容和形式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堅持主題不變,鏡頭變換。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將樂的現狀來看,城鄉差別依然存在,農村經濟文化相對落后,鄉鎮之間發展也是不平衡的,舊社會遺留給農民的舊習俗、舊習慣、舊觀念,還將長期存在,全面實現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的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需要我們圍繞一個主題,長期創建,同時又要移步換景堅持創新,這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永葆活力的源泉。三是各級領導求真務實,不搞花架子,帶頭組織實踐,真正以人民公仆的形象出現在基層,帶頭創建,真正轉變觀念,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設擺上與經濟工作同樣重要的位置,真正做好精神文明建設的倡導者、組織者、實踐者,這是抓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成績的奧秘所在。
將樂縣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經驗給我們以上三點啟示。其中,最讓人心動、最耐人尋味的一條便是,創建活動的設計唯民所需,從民所愿,以民為本,育人興村。該縣以全面提高農民素質為核心,著眼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突出發展是硬道理這一主題,做到了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讓農民處處得益于精神文明建設,從而使農民打心眼里認同和追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共將樂縣委文明辦供稿)?
?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5-09-02走進將樂西山紙
- 2015-08-31東南考古研究基地專家在將樂開展史前遺址調查
- 2015-08-24將樂縣召開文明委全體成員單位(擴大)會議部署新一輪文明縣城創建工作
- 2015-07-14將樂縣隆重舉行三明志愿者之歌傳唱比賽活動
- 2015-07-09將樂縣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級文明縣城”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