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武漢市文明辦堅持把誠信建設擺在意識形態和道德領域的站位高度,著力培育和打造失信懲戒的成本引擎,與武漢市法院聯合開展“構建誠信·懲戒失信”相關工作,全方位多層面推動失信懲戒制度執行,促使失信法人和自然人自覺打掃“精神桌面”,及時清理“內存垃圾”,確保思想上的誠信自覺,行為上不出現信用問題和道德故障,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文明和諧。(9月11日,中國文明網)
當我們在談誠信制度建設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什么?如果一個社會上誠信成為一種稀缺資源的話,會導致這樣的后果。那就是,人們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會心生芥蒂,人人自危,如此也就增加了社會交往的成本。而對于商家來說,由于誠信的缺乏的話,人們將會增加更多的成本在各種體系建設上進行維系。可以說,誠信乃是社會運行的“潤滑劑”。每個社會,都不能缺少這樣的“潤滑劑”。而對于誠信制度建設來說,筆者以為,唯有做好“點石成金”文章,才能夠順水推舟,讓誠信成為一個社會通行的規則,從而讓每個人都能夠從中獲益。
“點石成金”即要牽住誠信建設“牛鼻子”。誠信制度建設,其根本點在哪里呢?不是存在于制度的設計上,而是存在于制度的執行上。如果反觀當下,緣何很多人都不愿意遵守誠信法則呢?根本原因就是失信成本太低。所以,“牛鼻子”所在,就需要無限度增加失信成本,讓每個人都心生敬畏,不敢和不愿去失信。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落實和執行環節上,必須能夠落地,即對于失信者的懲罰,需要落地生根。否則,就是“看上去很美”的裝束,沒有任何約束力存在。既然如此,我們就能夠明白,在誠信制度建設上,“點石成金”也就是牽住“牛鼻子”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讓誠信成為一種規則。
另外,“點石成金”也意味著于細微處見精神。誠信制度建設有宏觀的內容,也有微觀的內容。宏觀上,需要政策和法律的庇佑,才能夠運轉起來;在微觀上,需要每個人的身體力行才能夠生效。所以說,對于誠信制度建設,我們更應該重視小事情的落地,即于細微處見精神。在這里,細微就是瑣碎,也就是小事情的總和。現實中,我們總是以為在小事情上大大咧咧沒有關系,其實不然,對誠信來說,沒有大事和小事分別,都是誠信制度建設進程中不能夠缺少的環節。
誠信制度建設遠非一蹴而就,需要我們共同攜手努力才能夠實現。“點石成金”只是牽住了“牛鼻子”,到底如何落地生根,更需要你我用實際行動來點亮。這些,或許才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誠信制度建設的細節。既然如此,我們就有理由期待著在未來的某一天,當誠信演變成為我們的一種習慣,成為社會通行的一種“潛規則”的時候,每個人都將受益,而整個社會也將會降低運行的成本,提升運行的效率。(錢小波)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