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地,河流奔騰,山川秀美,為更好的展示祖國的大好河山,體現各地生態文明建設,做好大江大河流域治理,日前紹興、淮北、株洲等20個城市聯合發起“這里是我們的江河”網絡文明傳播活動。活動引發了網友的廣泛參與,大家紛紛用相機記錄家鄉江河的面貌變化,從而喚醒大家對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 中國文明網 )
保護生態環境,人人有責;建設“美麗中國”,不分天南地北。實踐證明,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中,樹立協同思維、協同理念至關重要。因為,空氣、水等影響環境的因素本身就具有流動性,如果在治理上搞畫地為牢的話,無疑是刻舟求劍,勢必很難取得明顯效果。尤其是在流水洶涌的大江、大河的保護和治理上,地區之間樹立協同治理的理念更是很有必要。這點,已在各界形成了共識。
筆者要說的是,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實踐中的協同固然重要,但與之相輔相成,協助其推進的“網上協同”也必不可少。尤其是在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嚴重,環境治理任務日趨加重的情況下,亟需通過大力呼吁,來凝聚人們的共識、喚起人們的自覺,為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增磚加瓦。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則為傳達保護環境的聲音提供了便利。此次20個城市聯合發起“這里是我們的江河”網絡文明傳播活動,正是借助“互聯網+”協同傳遞理性思維、理性聲音的有益實踐。
網上協同開展愛河護河,看似只是嘴上功夫、刀筆文章,沒有多大作用,但事實并非如此。
“網上協同”有助于凝聚最廣泛的愛河護河共識。網絡傳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覆蓋面廣的特點,通過網絡傳遞生態環境保護聲音、呼吁倡導生態環境保護的行動,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凝聚最廣泛的共識,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據悉,截至9月2日,“這里是我們的江河”微話題的閱讀量達到28萬人次,1600多人參與微話題討論,博文百余篇。這足見,理性聲音傳遞效果非凡。
“網上協同”有助于明確愛河護河的重點。“網上協同”發聲,能夠讓人們對各地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情況有一個清晰了解,尤其是在跨越多區域河流的治理上,通過各地的聲音可以及時了解到哪些些河段已經取得治理成效、哪些河段行動遲緩等,從而有助于找到河流治理的重點和薄弱環節。
“網上協同”有助于各地愛河護河經驗相互借鑒。網絡把各地的人們聚集到一起,網絡縮短了地區之間的距離。在愛河護河的聲音中,也包含著一些愛河護河的好經驗、好做法,這些連同其它愛河護河的聲音一道傳遞到各地。而對于一些正致力于河流保護治理的地方來說,無疑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借鑒。
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是人類共同的母親。在保護河流上,我們必須要傾盡全力。在“互聯網+”成為社會“標配”的大背景下,我們更應借助互聯網線上線下共同的力量來實現對河流的呵護。20個城市聯合發起的“這里是我們的江河”網絡文明傳播活動,只是“網上協同”愛河護河的源起,我們期待,各地在治理和保護河流上有更多的“網上協同”!(岳鶴寧)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