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嚴肅地關注到目前農村的污染問題,近日,該報刊發《拒絕污染“上山下鄉”》。文章指出,如今經濟正在轉型,隨著環保門檻越來越高,執法越來越嚴,一些污染企業在城市待不下去了,變著法子“上山下鄉”,工業污染向中西部轉移、向農村轉移成為突出現象,不少村莊成了新的“生態災區”。隨著工業污染積累、遷移,一些鄉村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曾經的青山綠水變成禿山黑水,土壤污染,地力下降。(9月9日,人民網)
對美麗鄉村建設來說,不僅需要“面子”上的環境看上去很美,更需要有“里子”中,人們群眾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富裕。但是,現實中,我們卻看到觸目驚心的一幕。那就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上下山鄉”,隨之而來的就是污染頻仍。相對于美麗鄉村來說,這樣的污染“上山下鄉”其實是于美麗鄉村格格不入的。所以,美麗鄉村建設理應毫不猶豫地拒絕污染“上山下鄉”。但是,如何才能夠真正決絕污染“上山下鄉”,這卻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巨大的阻礙,需要我們有美麗鄉村建設“全國一盤棋”的思維,更需要有切實可行的策略,才能夠最終奏效。
拒絕污染“上山下鄉”當從政府思維改變入手。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企業下鄉,根源就在于政績思維作怪。所以,要拒絕污染,就必須改變這種只重視數量的增加,而不重視質量提升的政績觀念。這種政績觀念的根源在于這樣的一種思維,那就是,只要政績提升上去,就有了升遷的資本,而在升遷的資本中,政績的表達方式卻是這樣的一種進程。那就是,只重視數量,不重視質量;只看重結果,不重視過程。拒絕污染“上山下鄉”的過程,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撫慰,改變政績的思維模式,從頂層設計上入手,從而換取美麗鄉村建設的最美明天。
另外,對污染說“不”,需要有切實可行的“增富”手段和措施。對于美麗鄉村來說,只有村民變得富有,才是最終的落腳點和歸宿。如果,沒有村民富有的話,任何污染都有可能進來。有鑒于此,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讓村民變得富有才是根本解決問題之道。而切實可行的致富手段,需要建立在生態文明的基礎上才符合村民的根本意志。所以說,從生態文明出發,從村民致富出發,對污染說再見,讓村民真正富裕起來。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懂得,美麗鄉村原本就是生態最美的鄉村,如果污染橫行的話,就與美麗鄉村背道而馳。
美麗鄉村的明天是生態和文化和諧共存的明天。而污染“上山下鄉”卻是一種逆潮流的行為。對于鄉村來說,“自潔”能力的培養和塑造,政績觀念的轉變,切實可行的致富手段和措施,這些都是拒絕污染“上山下鄉”的必備因素。如果沒有這樣的內容支撐,美麗鄉村建設將會成為虛幻的泡影,所以,我們需要理直氣壯地拒絕污染來沾染美麗鄉村的土壤。(錢小波)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