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北京市中小學迎來一個特別的開學日,“勿忘國恥 圓夢中華”成為此次“開學第一課”的共同主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讓中小學生了解那段歷史,激勵學生傳承抗戰精神、凝聚愛國情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緊密結合。(9月8日光明日報)
時值開學,又逢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節點。近日來,全國各地中小學開展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旨在通過“開學第一課”、國旗下演講、主題班會、宣讀誓詞等方式,銘記抗戰歷史,播種愛國種子,激發愛國熱情,進一步激勵中小學生將奮發圖強、報效祖國。
習近平同志曾經指出:“血的教訓不能忘卻”“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中華民族的抗戰史就是一部血淚史,一部奮斗史,一部抗爭史,一部民族成長史。在那場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在關鍵的時間點回望歷史,不僅是對已逝親人、烈士的深切緬懷,更是端正和樹立正確歷史觀,擁抱未來的最好姿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一部生動而鮮活的教科書。在重要的時間“節點”,如九一八、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等時間段點,開展形式多樣、隆重熱烈的歷史觀教育,讓廣大中小學生了解并銘記這段歷史,十分必要。事實證明,節日期間的系列教育活動形象、直觀、生動、可信 、感染力強,有助于中小學生了解歷史、認識國情;開闊視野、提高審美觀,而深受廣大中小學生的歡迎。
但是,有一個現象也不容忽視。重要節點段的紀念活動結束后,大多數學校對歷史教育進入常規化手段,內容簡單、形式單一,加之,當前國情下,教育教學壓力較大,中小學生的歷史觀教育該如何深化和延續,學習教育成果又該怎樣鞏固?
因此,銘記歷史,既要抓住關鍵時間“節點”,更要靠平時教育。針對中小學生的特點,筆者建議:一是在教育方式上進行創新。充分運用學校櫥窗、黑板報、多媒體等資源,采用圖片、聲像、影視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多渠道、廣途徑的宣傳。二是在活動開展上進行創新。可適當組織開展參加烈士陵園、贍養烈士,參觀英雄紀念館等活動,通過直觀、現場、互動式教育,讓中小學生靈魂得到洗禮。三是在學習方式上進行創新。對歷史觀的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可將學習方式進行延伸,譬如:在線網絡、紀念展館、參觀演出等等。通過課堂+網絡,線上和線下,交流與互動,演講與討論,共同形成一股濃厚的學習氛圍。(吳俊)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