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沈陽街頭,環衛工人打掃燒紙后的現場,“灰陣”給過往的市民帶來不便,環衛工人更是苦不堪言,飄飄灑灑的紙灰很難清理干凈。28日是中元節,許多市民紛紛采取燒紙的方式祭祀先人,從天色變暗開始,街頭陸續出現燒紙的人群,一些路口出現扎堆的現象,有些家庭攜子帶幼,甚至飼養的寵物也加入到了燒紙的隊伍中。(8月29日光明網)
畫面中,全副武裝的環衛工人、繞道而行的市民與隨地扔棄的垃圾、漫步空中的塵埃、紙張燃燒的灰燼,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這一組6幅圖片著實讓人震撼。作為全國副省級城市,一個節日,不僅讓昔日文明、干凈、衛生的形象大打折扣,讓整個城市文明蒙羞。
這絕非是對沈陽這座城市的嘲笑、諷刺和詆毀。諸如此類現象,早已不是個例,國內已經是屢見不鮮。從天安門廣場升旗后垃圾成倍增長,到08年奧運會比賽場館因垃圾清掃而工作量加大,再到每年黃金周各大景區垃圾遍地的新聞報道中,一時間,“垃圾圍城”一度是輿論、媒體報道的“熱詞”,也成為了一面映照城市文明的“明鏡”。
我們先來看一組鮮活的事例。在2002年韓日共同舉辦的世界杯比賽中,每當比賽結束,當畫面捕捉到當地球迷主動將垃圾打包帶走,偌大的體育場內甚是干凈、整潔,不禁讓人肅然起敬。而筆者工作在湖南某著名景區,韓國客人一直是境外旅游的“主力軍”,他們在景區 特別講規矩、愛干凈,從不亂扔垃圾,即便是行程再遠,也會將垃圾保管好,有垃圾箱后再扔。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一言一行中,卻彰顯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難能能可貴的民族氣質和高尚寶貴的文明素養。
從“垃圾圍城”的這面“明鏡”里,映照出我們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不配套的問題,也反映出我們市民個體文明素養與社會文明的差距。一座文明的城市,除了完善的設施、配套的服務外,每個市民理應是文明的實踐者和遵守者。是該身體力行,模范遵守?還是不管不顧,任其發展?不僅考驗著執政者的能力和水平,也驗證著市民對這座城市的認可感和歸屬感。
俗話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垃圾圍城”是面明鏡,映射出我們在城市建設、文明培育上的種種不足。這面“明鏡”也提醒我們發現不足、尋找差距,是實現奮力超越的“標桿”。在文明城市創建的漫漫征途中,在全面深化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腳步中,作為城市文明的主人公,城市文明的受惠者,唯有在一言一行中、一舉一動里躬行實踐,久久為功,才能刻畫出城市文明的尺度,讓中國這座文明古國綻放美麗,永葆活力。(吳俊)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