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雖然沒能留下任何紀念品,但胸前這2枚由志愿者頒發的勛章,對郭調寧老人來說也是一種認可和一份紀念。
如今兒孫繞膝的生活,讓郭調寧老人覺得很幸福
?文明風8月31日訊(通訊員 )8月30日下午,筆者來到位于市區豐美路的抗戰老兵郭調寧家。郭調寧老人正在臥室中用放大鏡看當天報紙,見我進屋,他笑著同我打招呼,并迎著我到客廳坐下。
?1924年出生的郭調寧,家住荔城區鎮海街道豐美路。1943年,時值抗戰緊張時期,當年22歲的他就讀于莆田市荔城區礪青中學初中二年級。為了支持抗戰,學校動員他們棄文從武,前往前線共同對抗日本鬼子。經過認真思考,郭調寧放棄還未完成的學業,參加當時在莆田征兵的福建憲兵第四團征兵考試,被招收錄取。之后,入伍福建憲兵第四團第一營第三警衛連第一班,當憲兵下士,成為一名青年軍。
?郭調寧告訴我,當時同他一起入伍的有12人,作為自主考試入伍的新兵,他們不像那些壯丁要用鐵絲綁手,而是有更多的自由。入伍后,他們先在南平東山頭接受了1年的新兵訓練。1945年1月,廈門淪陷后,他所在的連被派往漳州扎營,在廈門對面嵩嶼亞西油廠對抗日本兵,防止他們渡海,守衛碼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他們接到上級命令,全團前往臺灣接收警衛任務。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他們歡天喜地,互相抱著大聲歡呼,一整個晚上都在放鞭炮慶祝抗戰勝利。
?他說,當時雖然滯留臺灣,但因不愿參加國共內戰,不想將槍口對準同胞,他們也就沒有急著回鄉。1948年,那時在江口聯絡站做地下工作的內兄來信,讓他趕緊想辦法回家。于是,他利用每個士兵入伍滿3年,即有1次回鄉探親的機會,向部隊請假回鄉。
?“那個時候,幸好我走得及時,不然就回不來了,這輩子可能都留在臺灣。”郭調寧說,他回鄉沒多久,來往大陸、臺灣的港口就被封鎖。
?說起這,郭調寧的小兒子在一旁打趣道:“我們幾個兄弟姐妹都是解放兒。”當時郭調寧如果沒有及時回鄉,就不會有現在的子孫。
?2004年,郭調寧隨小兒子搬到市區居住,一住就是十來年。如今他的身體還很硬朗,即便住在5樓,一有時間他還是會往外跑,不是到鄰居家串串門,就是到體育中心運動健身。
?“南京大屠殺、慰安婦事件,這些有著鐵證的歷史,他們還一直否認,真的是讓人很氣憤!”作為抗戰老兵,他平時關注最多的便是同日本的關系。說起日本當局一些政客對于侵華歷史的否認以及扭曲,他非常憤慨。說到激動時,他甚至咳嗽起來,我在一旁連忙為他拍背順氣,平復心情。
?現在,郭調寧的聽力、視力都大不如前。說話的時候,稍微小聲點他就聽不到。看報紙的時候,他除了戴老花鏡,還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報紙上的字,但他仍堅持著每天讀報、看電視新聞的習慣。因他有讀報的習慣,家里人已專門為他訂了十來年的報紙。
?郭調寧告訴我,曾經同時入伍的12人,不管是逃回來的,或是留在臺灣的,如今還健在的僅三四人了。2013年,福建省關愛抗戰老兵志愿者協會在漳州舉辦了一場抗戰老兵茶話會,邀請省內當時已登記、仍健在的老兵前往聚會。當時已知的有100多名老兵,但因為大多數老兵歲數大了,不良于行,真正到場的只有18人。郭調寧說,在聚會的老兵中,當時89歲的他算是相對年輕的了。今年又將聚會,他不知道會有多少人參加。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已經70年過去了,記得當時的情景,讓他有種恍如昨日的感覺。?(荔城區委文明辦供稿)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8-31鯉城學子重溫抗戰歷史 不忘砥礪前行
- 2015-08-31“抗戰70問”是堂生動的歷史課
- 2015-08-30抗戰題材電視劇集中展播
- 2015-08-30福建前村:每家每戶都有一部抗戰史
- 2015-08-29龍海東園鎮: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展播抗戰主題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