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爆炸事故牽動人心。爆炸事故發生后,眾多娛樂明星紛紛捐出善款,而作為中國頂級富豪的馬云還未發聲捐款,不少網友開始到馬云微博下留言,直指馬云為何不捐款。有媒體歸納出來逼捐馬云的三點理由:馬云有錢,應該捐款;娛樂明星都捐款了,馬云更應該捐款;如果不捐錢,馬云在逃避社會責任。
關心及關注事故善后處置顯現出每一名有責任心的公民的良知。慈善捐款不僅能充實災后重建資金,還能強化風雨同舟、共赴國難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加快災后重建進度。然而,逼捐事件凸顯出當前慈善事業薄弱環節,凸顯出民眾面對慈善事業發展滯后的焦慮心態。慈善事業本是基于道德愿望的事業,逼捐不免有道德綁架之嫌,是一種道德信念的缺位,更是一種道德焦慮與慈善焦慮的外在表現。財富并不是慈善與否的重要標志,有錢人可以不慈善,沒錢的人也可以慈善,社會上許多感人的慈善捐贈者并非都是“金主”,相反,他們大都靠勞動賺錢,因心中有所感動行善,扛起責任持之以恒。因此,有錢人不是慈善捐款的充分條件,逼捐馬云,對他人的權利強力剝奪,有劫富濟貧之嫌。
逼捐馬云,更暴露出當前成熟的社會公共空間遠未形成,一些人觀點表露流于盲目的道德義憤,粗暴地將結果的合理性簡化為過程的合法性,以自身意圖的善良,強迫別人做非強制性義務的事情。因此,災難面前,理性的意見表達必不可少,個體的權利應得到應有的保證,即使馬云面對輿論壓力捐出大額善款,卻造成對社會規范、對他人權利的踐踏,其結果也是得不償失,這已是災難的次生災害。
而事實上,胡潤研究院發布《2014胡潤慈善榜》顯示,馬云的捐贈額更是達到145億元,刷新了中國慈善記錄。馬云不僅是中國首富,而且也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首善”。有媒體認為,民眾急切地希望在“看得見”災難面前看到明星、企業家踴躍捐款,而忽視那些把慈善事業化作日常行動、常態化幫扶弱勢群體的人,會造成不健康的輿論導向,更不利于慈善事業的有序、健康發展。
同時,公眾應該期待正確的慈善文化觀、事業觀:個體自覺扛起自身的社會責任,不遺余力地為慈善事業付出自己的努力;社會對慈善形成穩定的獎勵機制,形成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良性局面。如此,慈善才能成為文化,成為事業,才能化解民眾心中郁結的慈善焦慮,慈善事業才能健康發展。(石龍)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