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前來,必去龍溪宮。這是村中供神的地方。它始建于清雍正八年,建筑面積508平方米,是村中雷氏祖先雷志茂請來浙江石木工匠繪圖施工而成。龍溪宮的建筑風格為硬山頂,抬梁、穿斗混合式磚木結構,從大門往內分別是戲臺、天井、大殿、神龕,戲臺兩側設閣樓、看臺與樓梯。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每到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抬轎、游神、唱戲就在這里舉行。
神龕堂上供奉著薛仁貴、陳九仙、陳靖姑等的塑像,還供奉媽祖。據雷國勝介紹,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通過調研得出,半月里是唯一一個信奉媽祖的畬村。位于山中的半月里,為何會信奉海神媽祖?
這要從村子的歷史講起。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半月里祖先雷文壽從福安遷居至此,開始了繁衍生息。他的孫子雷志茂是地理名師,在當地頗有地位,24歲就當上福寧府的幕僚。雷志茂思想較為開放,鼓勵兒孫們不但要崇儒重教,還要走出大山,到外經商。
此后,雷氏子孫8代出過多位秀才和武舉人。清道光年間(1821年到1850年間),這里的畬民廣種茶葉,雷氏后人遵照雷志茂的囑托,將茶葉販賣到上海、福州、臺灣等地,并帶回布匹等商品。因為經常要走水路,為保平安,這里的畬民就將海神媽祖神位請到了村子里供奉。
村民皆是“傳承人”
半月里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是畬族文化保留最集中和全面的村落。這里,最美的景是人,人人都是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別看這只是個300人的小村,卻擁有國家級非遺兩項:畬族小說歌和畬族婚俗;省級非遺1項:啊魯調;市級非遺4項,目前正在申報市級的還有6項。”雷國勝自豪地說。
一進村,我們所見到的婦女幾乎都梳著畬族鳳凰頭。93歲的蘭奶奶和84歲的鐘蓮嬌老人,坐在自家老宅院門口,打著蒲扇納涼。鐘奶奶告訴記者,鳳凰頭又叫“盤龍髻”,式樣很復雜,還要夾上假發扎成。她從19歲開始,每天都要盤一次頭。“鳳凰頭是最漂亮的,姑娘拜了堂之后才可以盤,村里的老人家幾十年都盤這個頭。”她說。
聽我們夸她的頭發漂亮,鐘奶奶馬上回到房間,換了一身黑色與粉色相間的畬族服飾出來,見我們拿出手機和相機拍攝,她還大方地擺出各種姿勢。鐘奶奶說,家里孩子搬到新村去了,但她不愿意搬走。因為現在身體健朗,住了幾十年,不舍得老宅子。而且現在村里的游客很多,攝影師也很多,每天都很熱鬧。老人家經常換上漂亮的畬服,當攝影師們的模特,這成了她的生活樂趣。
宅子的大廳里,貼著一個大大的“囍”。這可不是普通的剪紙,而是畬家祖傳的非遺“手剪”。村里許多婦女空閑時,都會拿來紅紙,剪上自己喜愛的圖案,貼在自家墻上。既是裝飾,又帶來吉利。
畬家人熱情,期盼和歡迎“遠方的客人”。去年一年,半月里迎來超過7萬的游客。有時候,兩三輛大巴同時開來,下來兩百多人。村里就安排游客到畬家吃飯。村里人很好客,畬家烏米飯、畬家米酒,還有畬族青草藥熬的湯,都一一端上,獻給遠方來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