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引領
生態建設步入新常態
被稱作廈門城市“綠肺”的筼筜湖,波光瀲滟。但很多游客不會想到,20年前,這里卻是一個蚊蠅孳生的污水湖。今天,筼筜湖如鏡般的水面,倒映出廈門環境的深刻變遷。
1994年,廈門獲得特區立法權后頒布的第一部實體性法規,就是《廈門市環境保護條例》。
為生態立法,廈門的步伐從未停歇。今年1月1日,《廈門市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的正式實施,讓廈門再次聚焦了全國的視線。這是全國第二部、福建第一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法規,伴著新法規蕩漾出的油墨清香,廈門的生態建設,也大踏步邁入剛性管理、長效治理的新常態。
“一個城市的發展,必須有一個具有高度共識的戰略規劃,才能明確前進的方向、凝聚奮斗的力量。”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蒙徽要求廣大干部凝聚共識,以扎實的行動進一步落實好總書記對廈門的重要指示精神,繼續把美麗廈門建設推向前進。
《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為新常態下廈門的生態文明建設鋪出了一條全新的道路。規劃提出的“兩個百年”愿景、“五個城市”目標定位,制定的大海灣、大山海、大花園的發展戰略,讓廈門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的目標和路徑空前明晰。
“把美好環境與和諧社會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可以做到讓發展惠及群眾,讓生態促進經濟,讓服務覆蓋城鄉,讓參與鑄就和諧。”來自全國的規劃專家,在一次研討會上齊聲好評,“這部規劃,將帶領全市人民科學謀劃這座城市未來長遠發展方向,成為城市戰略規劃編制的創新之舉。”
新趨勢,新高度,新作為。
有了航標的指引,廈門的生態文明建設破浪前行。不久前,《美麗廈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2014-2030年)》和《美麗廈門環境總體規劃(2014-2030年)》付諸實施,廈門的生態市創建之路又添新引擎。
綠色發展
“三個轉型”步伐穩健
引領城市轉型,推動產業轉型,實現社會轉型。在王蒙徽看來,“三個轉型”是有機的整體,必須統籌推進,靠產業吸引人,靠城市聚集人,靠環境留住人。
環境,在廈門的城市戰略格局中,又一次被推上顯要位置。廈門的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整座城市的發展,就擁有了空前廣袤的前景。
“廈門要加快從海島城市向海灣城市轉型。”習近平總書記在任福建省省長時對廈門城市轉型的囑托,依舊在人們的耳邊回響。這兩年,廈門拉開城市框架,拓展區域發展空間,更大幅度地邁開“跨島”的步伐。“跨”出去,增強的是城市的集聚輻射功能,提高的是環境的承載力和競爭力。
981平方公里的生態控制區,占到全市陸域面積的57.6%——這兩個數字,折射出的,正是市委、市政府的生態理念。一條“生態紅線”,把廈門的青山綠水攬在懷中。2014年,我市率先全國開展“多規合一”工作,形成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成為各部門共同遵守的“一張藍圖”。
一個“5+3+10”的現代產業支撐體系,勾勒出廈門的綠色轉型思路。這張“路線圖”的背后,是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雙贏”,也是廈門熱情召喚的一流營商環境。
以占全市約1.3%面積的土地持續實現了全市40%以上工業總產值的廈門火炬高新區,一度被外界視作廈門工業轉型發展的“領頭羊”。在高新產業的領跑下,廈門經濟特區“綠色”產業規模持續壯大,經濟發展后勁十足。
同樣令人矚目的是,廈門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考核試點,全面推行生態文明建設“一票否決”和表彰獎勵制度,生態文明建設政績考核權重從4%提高到22%以上,生態建設投入超過GDP的3.5%。
大海灣!大山海!大花園!轉型發展的廈門,用一個個穩固的階梯,攀上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高地。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7-24明溪縣紫云村推進生態文明村建設 舉辦村級文化節
- 2015-07-22大美武平 綠色家園 武平縣創建省級生態縣工作紀實
- 2015-07-22烏龍江大橋南側打造生態文明路 全線18.485公里
- 2015-07-20沙縣: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沙縣模式”
- 2015-07-08建設生態宜居城區 建設生態文明豐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