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3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劉見聞)一段時間以來,福州三角井丁字路口開啟了活動鐵欄。紅燈亮起時,在斑馬線兩頭的兩個活動鐵欄由輔警拉起,攔住行人和非機動車,阻止他們亂闖紅燈、占用車道等待紅燈等行為。這樣一攔,效果的確不錯,交通秩序好很多,也安全。
“舉步有禮,行路不難。”管理雖然有效,但記者心里總不是滋味。如此之“禮”是被強制出來的,難道紅燈就擋不住行人的腳步?記者上下班經常經過這一路口,原來這里是由兩個人拉起繩子來攔行人和非機動車的,現在管理升級,使用上了活動鐵欄。既然有了基本的交通設施,就應該自覺遵守,何必讓管理者還要多此一舉,而且高峰期還要多好幾舉,不僅加大了管理成本,還浪費人力物力。
行人和非機動車不守交通規則的這種現象,在許多路口都普遍存在。想必許多人都有同感。這些行人和非機動車究竟怎么啦?難道一分鐘甚至幾秒鐘都等不及?記者注意到,當人行道的紅燈亮起時,闖紅燈的只是個別。大多數人還是在等。但等待紅燈的過程是很著急的,一些人總是進入斑馬線侵占車道在等,不僅嚴重影響車輛,特別是拐彎車輛的通行,而且還存在安全隱患。
這種不守規矩的行為不改變,投入再多也無補,也不現實。難道各個路口都要設起活動鐵欄?時下,人人都在抱怨交通擁擠、行路難,但許多人卻不自覺遵守交通規則。許多交通擁堵是人為造成的,管理部門下再大力氣也難以見效。近來在福州許多路段,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又設起了護桿。多年前,這些護桿已被拆除,用標志線來劃分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各行其道,由于起不到作用,護桿又重新設立,但效果并不理想,還是有許多非機動車騎入機動車道,反而更不好走,也更堵。增加了管理成本,又起不到預期作用。
不守交規的現象依然處處可見。記者對此見怪不怪,更在意的是它背后的原因。記者一直在思考,有人把這種現象歸結為人的素質問題,多數發生在外來人員身上。但據記者觀察,在那些不守規矩的人當中,不乏看上去也挺有素質的,有的溫文爾雅,甚至有的還是干部模樣。思來想去,也許是個行為習慣問題。行為習慣有時與素質并非存在一定關系,它大多表現為一種無意識的行為。習慣成自然,不良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但行為習慣歸根到底是一種植根于內心的素養,一種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它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人與人的關系中。
改變這種不良習慣,要靠引導和約束。當前普遍采取的辦法,一是教育引導,但這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難以立竿見影;二是加大人力、物力管理的投入,但這也不是最理想的辦法。從目前的實踐來看,這一措施還屬于“人治”,根本管不過來。
時代在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的方式方法也在發展。怎樣注重和提升人的文明素養和思想境界,把精神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去?群眾是創建工作的主體。創建為民、創建靠民。要解決群眾關心的重點問題,整治不文明行為,主力軍還得是群眾。對此,記者認為,應該發動群眾來阻止這些不文明的行為,可通過組織志愿者上街勸導不文明行為,并設立公眾平臺進行曝光。如上海發動市民巡訪團、市容“啄木鳥”隊伍、文明勸導志愿者等,開展巡訪、查找、勸阻不文明行為活動,并曝光一批反復勸導、屢教不改頑癥陋習者,發揮群眾監督作用。
再者,應建立自然人不文明行為檔案,對不守交規等不文明行為記錄在案,同時,通過加強法治建設,將個人信用記錄以法律的形式進行確定,對有不良記錄的人在信用、公共待遇等方面進行一定的限制和懲處,以達到對不文明行為的約束。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7-29城廂:干部職工不文明交通行為納入創建考核內容
- 2015-07-16加強文明交通管理 助力全國文明城市創建
- 2015-07-16永春縣舉行“文明交通你我參與”文明交通勸導活動
- 2015-07-16原創評論:交通文明何須烈日“烤”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