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廣為大家熱議的“互聯網+”,主要還是指傳統經濟領域與互聯網的全面“聯姻”,以此推動經濟發展的創新與活力。“互聯網+”經濟,是以信息科技發展,推動“物質文明”進步;同理,我們也可引入“互聯網+”精神文明建設,形成互聯網時代物質與精神文明齊頭并進。(中國文明網)
馬化騰對“互聯網+”思路的解釋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能夠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能夠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如今,網絡技術日臻成熟,它像一列快速前進的快車,已經“搭載”著工業、金融、商貿、零售、醫療等“乘客”進入了新的站點。“互聯網+”也成為跨家合作、傳統產業搭載網絡便車的代名詞。
“互聯網+”同樣可以給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帶來良好機遇。主要表現在,利用網絡快捷傳播特點傳遞道德價值,凝聚文明力量;通過網絡大數據、云計算等功能,能夠更好地儲存、搜索人們“道德檔案”,讓人們更加注重自己的道德資產。
“互聯網+道德”有巨大發展潛力。這幾年,網絡在社會道德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如,利用網絡打造起來的社會誠信體系,讓不信者寸步難行;中國文明網好人365(其中包括微訪談)、鳳凰網“暖新聞”、“五網聯盟”等網絡平臺,成為弘揚社會美德大舞臺;正在進行的“點贊模范”活動,以及平時網絡上開展“文明征集”等活動,成為一道道靚麗風景線;“志愿服務APP”“雷鋒超市”等網絡平臺,成為凝聚美德、傳播文明的重要力量。
俗話說,幾家歡樂幾家愁。利用互聯網進行文明建設,有的受到熱捧,展現出強大生命力,有的則“虎頭蛇尾”,熱鬧一陣之后便告沉寂。緣何?
筆者認為,“互聯網+道德”不是“互聯網”和“道德”的機械疊加,而是兩者融為一體,相輔相成,才能產生“1+1>2”的良好效果。要達到這種效果,就要有足夠的“用戶意識”。
所謂用戶意識,就是在利用互聯網推進社會文明建設過程中,要站在用戶角度考慮問題,注重用戶體驗感,以利于產生巨大傳播力、影響力和生命力。
如,網絡上一篇弘揚好人好事的文章,若通篇是“為了歌頌而歌頌”的陳詞濫調,沒有事實依據、缺乏生活情懷,難以引起讀者共鳴;一個為了方便社會志愿服務者的APP,如果在信息登記、登錄、使用過程中過于繁瑣、復雜,也很難積累起大量固定粉絲。這些現象,都是不注重用戶體驗感的結果,最終曲高和寡,黯然退場。
良好的用戶體驗感,來源于先進的網絡技術,也源于蘊藏其中的人文關懷。這要求在“互聯網+道德”模式中,充分運用先進、實用的網絡技術,給用戶帶來便捷、全面、愉悅的服務。同時,在傳播道德、建設文明陣地時要心中有用戶,找好角度、選好題材、用好方式去傳播文明,凝聚道德力量。
中國有6.5億網友,有12億多手機用戶。這是一個大家庭,也是巨大的道德富礦。我們要用充足的用戶意識,把更多人納入“互聯網+道德”中來,為文明建設輸入源源不斷的力量。(淺冰)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