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鳳凰花開的季節,又有一批“新鮮人”即將告別校園,步入社會。他們懷著激蕩與不舍,像歌里唱到的那樣“莫猶豫也莫再遲疑,好男兒鵬程千萬里”。是奔向北上廣,還是轉戰小城市,是走進大企業,還是白手創業,將要跨出的每一步都會決定人生的走向,在這個時候會有一些人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但另一些人卻思路清晰,堅定不移地走向了農村、邊疆,他們走到了祖國需要的地方,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脈搏相連。 (7月20日 中國文明網)
“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咋一看,好像又回到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末,那種特定意義上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了。較之“老知青”,此番大學生,堅定不移地走向了農村、邊疆,這是因為早在2008年開始,中組部決定用5年時間選聘10萬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職,即是讓大學生們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服務新農村建設,又緩解了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因此,有的地方就把當下的大學生“村官”稱之為“新知青”。
近年來,許多大學畢業生從“家門”到“校門”再進“機關門”,是不少新公務員的成長路線圖,這樣的年輕干部常常被人們稱之為“三門干部”。隨著“三門干部”逐年增加,總體來講,不僅改善了公務員隊伍的整體結構,公務員隊伍也趨于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然而,“三門干部”也有難以避免的“缺門”,這就是較少了解國情地情鄉情,也不大熟悉基層工作,更“讀不懂”基層百姓的疾苦。他們即使有些書本知識,在農村還是一身書生氣,既不受領導喜歡,也不受群眾歡迎。
毋庸置疑,人類已進入知識爆炸時代,知識倍增的周期將越來越短,也許你今天學到的,也就是明天所淘汰的。因此,大學生在校讀書,既是知識的累積,也是學問的研究,更是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個人思想的重要過程,所以說,知識積累要比完善人格更重要。而到農村當村官接受再教育、再鍛煉,既是對書本知識的實踐和檢驗,又是將書本知識與農村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過程,甚至農村有些“豐富營養”在書本上根本就學不到。
通過近幾年的工作實踐證明,當代大學生只有把個人抉擇、社會實踐、群眾需要有機統一起來,一名大學生的自身價值才能真正在基層農村得到實現,才能獲得全面的發展。所以說,當代大學生只有勇于到基層最艱苦環境中經歷風雨,接受錘煉,才能不斷完善自我,健康成長,成就人生。同時,也將青春的汗水滋潤了偏僻落后農村的土地,用青春的智慧去開拓美麗鄉村的明天,在人生的進程中譜寫“中國夢”在“村官”崗位上的新篇章。(朱波)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