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因胃出血住院半個多月的班世義坐在家門前的河邊納涼,當聽到呼叫聲、見到有人呼救時,班世義顧不上虛弱的身體和尖利額河邊石子,直奔水中掙扎的小女孩。據了解,如今61歲的他,已經4次從水里救出了5條人命。在貴州黔南州沫陽村,提起班世義,大家也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贊他的好心腸。
見義勇為的背后也許意味著是舍己救人,通俗的講法可能是一命換一命。在以前的新聞報道中,我們看到過許多類似的案例,甚至曾經出現過因救人身亡最后被救者冷漠不已不認賬的。班世義救人之前不知道想過這些沒有。或許想過但毫不猶豫,或許壓根就不在乎這些。或許,只有班世義這種“古道熱腸”的人才會不顧一切的跳水救人,盡管是在他本來身體就脆弱不堪的情況下。
生命是最讓人敬畏的東西,所以我們要真愛生命。經歷過病痛折磨、生活坎坷的班世義或許更明白生命的意義,更明白落水的兩個小女孩對于各自家庭的意義。所以,他在救人時才毫不猶豫、不顧一切。“救她的時候,我是不打算活了的。”因為把救人當成了自己的“義務”,所以他也有煩心事。至今仍因為沒能救起另外一位女孩感到痛心惋惜。在他眼里,或許早已經將落水的女孩當成自己的孩子。
好人并非一天養成的。班世義從十幾歲開始就是個熱心場,在廣東東莞打工時,也并未因為自己身份卑微,就放棄了見義勇為、熱于助人的想法。“看到別人有困難就坐不住,一定會去幫一把。”正因為熱心腸,班世義總是閑不住,村里公路沒修好之前,就幫忙去修路;荒山閑置太可惜,就積極植樹扮綠了一個山頭;誰家有紅白喜事,總是不辭勞苦從頭幫到尾。
有的人經歷坎坷之后,就對生命充滿了悲觀,或自暴自棄,或放浪形骸,或輕生自殘。但班世義卻有著對生命最淳樸的認知,充滿了敬畏之心,充滿了敬愛之心。他不讓自己的生命虛度,也舍不得看見別人的生命流逝。如果有選擇,他甚至愿意將自己的生命舍棄,把機會讓給別人。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或許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文縐縐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但他卻用實際行動,用生命的敬畏詮釋了這句話。只不過,他的志向不是“千里”,而是眼前的生命。(高章華)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