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秀英,女,漢族,1965年10月生,福建省武平縣大禾鄉賢坑村村民。
30多年來,鄧秀英克服重重困難,精心照顧智障的大伯和精神失常的婆婆,擔起贍養長輩、撫養兒女的重擔,用柔弱多病的身軀撐起了一個瀕臨崩潰的家。
鄧秀英在家煮飯
為了還清丈夫生前留下的10多萬債務,鄧秀英種了3畝地,農活多,還養了100多頭豬。每天,她比婆婆母子倆起得早、睡點晚。早上做好早飯后,再去料理豬場和田里的農活,中午回家煮飯,服侍他們吃完后再去料理豬場和農活……一日三餐,餐餐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就像個陀螺似的轉個不停。
老人們胃口不好,鄧秀英總會從拮據的生活中擠出一點錢買些好吃的,迎合老人們的口味,不斷地翻新花樣給老人們做飯菜。但凡親戚朋友送點水果、點心之類的,鄧秀英總先讓著婆婆和大伯子,然后是兩個孩子。為了減輕秀英的負擔,婆婆經常拉著智障大伯子鐘林星幫著做飯炒菜。然而,由于他們行動不便,生活自理能力差,好幾次險些發生火災和觸電事故,幸好鄧秀英發現及時。從那以后,鄧秀英總是煮好飯菜讓他們吃好后才去豬場和農田忙活。
【模范語錄】
1、鄧秀英對婆婆說:“家里有我,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你就安心養病吧!”
2、鄧秀英對兒子說:“家里都挺好的,你就放心吧。在部隊好好訓練,爭取為我們家爭光!”
3、鄧秀英說:既然是親人,我就要照顧他們一輩子,就算再苦再累,也絕不會放棄這個家。
4、鄧秀英說:因為婆婆沒有養、沒人要,所以我沒有想過改嫁,而是選擇留下來照顧他們。
5、鄧秀英說:我盡一個媳婦的責任,如果這個任務都沒有完成的話,我就對不起丈夫。
【文明網評】
在許多人感覺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愈加冷漠的“世風日下”,鄧秀英用厚道、善良、樸實和勤勞,守護著人世間那珍貴的溫度,使我們領略了一種別樣的孝老愛親正能量。
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也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鄧秀英,就用實際行動,讓“孝老愛親”的美德得以豐富和踐行。
?
鄧秀英幫婆婆按摩
由于婆婆有眼疾看東西不清楚,鄧秀英每天都在睡前幫婆婆鋪床,幫婆婆穿衣、洗漱、喂飯、倒大小便,對這些繁瑣日常工作總是親力親為。為了減少婆婆的磕碰,鄧秀英每天把盛好的飯菜端給婆婆,一天三頓,周而復始,這已成了鄧秀英雷打不動的“規矩”。
婆婆今年86歲高齡了,由于長期的辛苦操勞使婆婆身體落下了多種疾病,只要婆婆身體感到不適,鄧秀英陪著婆婆去縣城醫院做各項化驗檢查。婆婆身體弱,每到冬天就容易犯關節炎、腰酸等疾病。一到入秋時節,鄧秀英就會幫婆婆按摩肩膀、膝蓋、肘關節、燙腳,以此來緩解疼痛。
鄧秀英幫婆婆鋪床
由于鄧秀英的婆婆患有間歇性精神分裂癥和老年癡呆癥,整天外出后不知回家。2014年7月的一天傍晚,鄧秀英從田里干活回來,忽然發現婆婆不在家。鄧秀英焦急萬分,立即詢問鄰居并發動親戚、朋友近100人幫忙尋找,從東村找到西村,一直忙到深夜均不見婆婆的身影。第二天天剛蒙蒙亮,一宿未合眼的鄧秀英顧不疲勞和饑餓,草草地吃了幾口干糧,奔向大山尋找婆婆。經過一天在灌木叢林中的穿梭,仍未發現婆婆的身影,天快黑時,鄧秀英又饑又餓,累倒在路旁。親戚鄰居們勸她先回家休息明天再找,但她總說“你們先回去,我再找會兒”。在鄉派出所和親戚鄰居的幫助下,通過五天五夜的翻山越嶺,終于在離家20多公里的深山里找到了奄奄一息、披頭散發的婆婆。從這件事之后,每當鄧秀英要到田里干活時,她總是叮囑婆婆不要離開家。
幾年來,鄧秀英每天都帶著兩個喜怒無常的智障病人,像對小孩子一樣輕言細語、耐心地與他們交流,手把手教他們舀飯、喝水,從未與他們爭吵過。有時遇上兩位老人打罵鄧秀英,但她從不生氣,依然精心照料,從未有過半點抱怨。
鄧秀英生活照
責任編輯:卓志沐
主辦單位:中共福建省委文明辦
運行管理:福建文明網
E-mail:fujianwmf@126.com Telephone number:059187079322
鄧秀英在農田里割草
責任編輯:卓志沐
主辦單位:中共福建省委文明辦
運行管理:福建文明網
E-mail:fujianwmf@126.com Telephone number:059187079322
鄧秀英在山林里尋患有精神障礙的婆婆
責任編輯:卓志沐
主辦單位:中共福建省委文明辦
運行管理:福建文明網
E-mail:fujianwmf@126.com Telephone number:059187079322